“十四五”期間,中國教育即將進入“基礎現代化”邁入“整體現代化”的新階段。當前世界格局風云變幻,新冠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國際教育競爭日趨激烈,進一步增加了“十四五”教育規劃的復雜性、挑戰性和必要性。正值“十四五”開局之年,創維光電建議從推動信息化平臺建設、推廣在線教育,促進教育公平三個方面進行提升。
推動信息化平臺建設
自2018年國家正式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至202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都是國家政策在引導教育市場設備再發展。當今社會,傳統學校的IT只是單純堆疊,教育資源、數據接入等各不相同,容易形成信息孤島,優質資源無法共享,造成高成本硬件投入下的資源浪費。因此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網絡技術,構建產學研之間資源共享、智能靈活的教學環境,助力從數字校園到“智能化”校園的提升擁有重大意義。
在智慧課堂的變革中,建議信息化平臺以教學大數據為基礎,有效整合校內教學資源、智力資源、個性化教育資源,實現區域教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但這還不夠,信息化平臺建設是一條長遠的道路。建議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繼續推動平臺建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
推廣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是2020年教育界的熱詞之一。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生活節奏,“停課不停學”成為新常態,對企業、學校、學生、家長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各學校間的信息化基礎設備不完善,數字鴻溝加劇容易導致新的不公平,學生在線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都給在線教育蒙上了陰影。建議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把疫情期間的應急舉措變為教育改革的契機,將在線教育的靈活性、擴展性、可復制性等優勢在常態教學中逐步利用起來,實現教育全方位、數字化、全球化的轉型發展。
推動教育公平,關注優質均衡
“十三五”期間,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中上行列。進一步提升了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普及,正在發生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發展模式轉變。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截至2020年3季度末,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網絡接入率達99.7%,出口帶寬100M以上的學校比例達98.7%,95.2%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數量達到415萬間,其中77.3%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學校統一配備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數量分別為1060萬臺和1703萬臺,教育信息化已經逐漸滲透至各省市學校。即便是這樣,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鴻溝仍然存在。鄉鎮、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偏低,城區與鄉鎮、農村學校教育質量差距較大。建議國家積極整合教育資源,推進布局調整和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從教育政策、師資資源等方面積極扶持薄弱學校,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