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常體驗各種投影的我,2200流明的家用投影、3500流明的商用投影、1000流明的LED投影,接近100%REC.709色域的家用投影, 95%DCI-P3的色域的家用投影,都體會過了,目前我自己家里用的是明基的W2700,一款95%DCI-P3的色域的家用4K投影。
用過這么多投影儀,體會過,以及推薦過,我得出來的結論就是,追求方便就不要考慮燈泡機,LED投影的亮度流明只要超過500,那就湊合看吧;如果追求畫質,真4K投影儀6W起步,如果能接受的話做好全套設備10W起步的準備;如果追求畫質又要考慮性價比,那么廣色域起步,0.47DMD芯片抖動4K的投影儀是你不二的選擇。
本文主要針對用戶群體是在明基W5700和W2700之間糾結的用戶,愛普生也是比較優秀的選擇,但是渠道有一些問題。
外觀簡單看看
W2700的外觀體積尺寸還是相對比較大的,但是對比W5700,體積就不夠看了。
W5700的尺寸為長492mm,寬349mm,高度168mm,重量6.5KG,這里的重量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參數,像是我之前家里用的投影儀氣壓支架,極限承載重量就是6.5KG,但是礙于國內產品經常虛標參數的場景,所以要選擇氣壓支架的消費者,我建議還是關注下這個上限參數,盡量選擇極限承載更高的支架。
而W2700的尺寸為長380mm,寬263mm,高度127mm,重量4.2kg,在對比我之前那臺明基W1070+ 1080P經典投影儀的時候還能撐撐場面,在W5700面前就是一個小弟弟。
從正面看這種體積對比差異化更加明顯,W2700就像一個大家閨秀,落落大方,又端莊;W5700可以用巾幗英雄來形容,夸張到極致的散熱口和碩大的鏡頭,為什么要做的這么夸張?
W5700鏡頭是1.6倍光學變焦,而W2700是1.3倍光學變焦,投射比方面W2700要更適合小戶型用戶,投射比為1.13起步;W5700則更適合中等戶型用戶,投射比為1.36起步。
另一個差異來自水平和垂直調節范圍。
W5700可以直接校正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幅度±23%,垂直:±60%,調節旋鈕集中在了頂部上,這個功能在愛普生上商用機器上比較常見,是個非常實用的功能;而W2700只有垂直+10%的調節范圍,水平無法直接位移。
W5700將設置按鍵設置在背后,接口方面多了一個LAN網線接口,其他接口均一致。
聊聊廣色域投影儀的個人見解
我看過很多作者寫的W2700和W5700,還是發現了一些有些錯誤的地方。
W2700和W5700其實本質上都是一臺P3色域的投影儀,但是寬色域開啟,前者必須要HDR片源場景下才可以開啟,目前W2700的所有圖像預設模式都是針對REC.709色域。
所以無論你的圖像模式是cinema還是D cinema,依舊是BT709(Rec.709)。
但是W5700并不是,它在D Cinema圖像模式下就進入P3色域了。
要知道HDR標準就是要支持BT2020信號輸入,色域需要大于90%DCI-P3。
關于廣色域投影儀有沒有必要入手,其實還要根據你的片源來,如果都是優質片源,4K、H265編碼、HDR、10bit一個不少,那么一個4K、支持廣色域的投影儀則是必需品。
反之,一臺1080P燈泡機,或者一臺入門4K投影儀(最高100%Rec709)就足夠了。
畫質差異對決
上來直奔主題吧,直接對比畫質。
這兩臺投影儀最大的差異就是色域的寬廣程度,W5700支持100% DCI-P3色域,而W2700只有95% DCI-P3;另外W2700開啟廣色域模式亮度會下降一個可見的范圍,但是W5700開啟廣色域則不會。
左側上下兩圖為W5700開啟和關閉寬色域前后,右側為W2700開啟和關閉寬色域前后,W2700損失了大約30%的亮度,而且色彩也會出現偏冷的場景,需要手動設置,才能提升觀感。
用動圖來演示會更加直觀,W2700開啟寬色域后明顯有一個降低亮度和色溫的過程。
我這里用于測試的電影文件均為10bit,BT2020色域,HDR規格的片源,絕大部分是H265編碼,比如速度與激情系列7部曲。
先來看看W5700的前后對比圖,左圖為未開啟寬色域,右圖為開啟寬色域。
這一組對比屏攝來自速度與激情7以及頭號玩家,開啟寬色域后能明顯看到藍色、紅色、橘色以及黃色飽和度更高,這些圖片拍攝的時候均為相同色溫,可以排除色溫的影響。
這一組對比有點夸張了,選用的影片都是色彩比較豐富的影片,調色也很復古,王牌特工:黃金圈、小丑都是這個風格的色調。
很明顯,你看不到亮度和顏色的損失,W5700開啟寬色域后明顯能提升電影觀感,也能釋放這些高清電影的內在顏色信息。
100%DCI-P3帶來的信息豐富程度是不錯的。
那么W2700同樣的影片,同樣的色溫和曝光下對比表現又如何呢?
來看看95%DCI-P3的W2700,這里我適當的為開啟寬色域后屏攝圖片適當增加曝光量,因為W2700光亮度衰減的還是比較多的,需要適當的調整下補償,如果不做的話,肉眼和相機看到的畫面并不一樣。
W2700開啟寬色域后,在橙色和紅色上也能看到飽和度的提升,但是沒有W5700對比那么驚艷。
95%DCI-P3的W2700開啟寬色域后因為亮度下降的比較多,同時加載了寬色域濾鏡,整體色溫更討好冷色調的片源,這里我是建議自己手動調整一下的。
首先是設置方面的色溫,可以在開啟寬色域后改成暖色。
其次是HDR亮度可以適當加1檔。
最后是在高級模式中打開Brilliant Color,這樣即便開啟寬色域,觀感也會提升很多。
對比下做了二次曝光補償下并且開啟了寬色域的W2700和W5700,(因為對比的時候W5700距離幕布要近很多,所以在之上的曝光補償上繼續增加了一些曝光)
左側為W2700開啟了寬色域,右側為W5700開啟了寬色域,對比差距還是挺明顯的,畢竟有著好幾千的差價。
繼續放幾張W5700投射的屏攝圖,總體來說比我初次見到W2700畫面更加驚艷,當時選則W2700也是因為W5700的重量接近了我的投影支架的承重范圍極限,無法實現定點懸掛。
其他
在菜單設置方面兩者相近,均支持色彩管理和cinema Master。
cinema Master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強畫質,比如增強膚色和顏色自然飽和度,以及運動補償和像素級銳化,這些都可以大大提升W5700的畫質觀感,配合抗光幕布可以達到不屬于液晶電視的優秀效果。
以往拖尾延遲的場景在投影上也不會出現了。
噪音方面和W2700接近,數值為55分貝,均為風扇散熱產生的噪音。
溫度方面55.9度,控制的還不錯,畢竟本質上和W2700都是0.47英寸的DMD芯片,W5700機內空間更大,理論上散熱也更好。
總結
W2700算是在入門級別4K投影儀里比較全面的,帶有4K運動補償和動態黑位,同時升級了色域。就算是沒開啟寬色域模式下,也比入門4K投影儀具備更好的顏色、對比度和清晰度,但是如果你的片源比較一般,對畫質要求不這么高,那就沒有升級W2700的必要,普通入門4K投影儀也夠了。
W5700是高達6W+以上原生4K投影儀之下為數不多的選擇,畢竟W2700開啟廣色域后亮度和色溫變化幅度比較大,而W5700不會有任何變化,對于完美黨來說更加符合心意。
到底如何選擇,還是看個人財力吧,另外HDMI 2.0規格的線材,以及承重超過6.5KG的氣壓懸架也是必備的前提之一。
另外最近感受了抗光幕布對于投影畫質的較大幅度提升,可能過段時間也要找機會去體驗一下。
好了,就是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