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
由中國智慧交通管理產業聯盟主辦的交通信號控制技術創新科技沙龍線上直播,來自產學研用的四位專家深入探討了交通信控的困境和對策,為智慧交通未來的應用發展積極建言。
當日下午,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邱紅桐主任首先為沙龍致辭。他講道,傳統的交通工程技術與高大上的大數據、AI等技術貌合神離:高大上的不接地氣、空洞無物,傳統的費時費力,又見效緩慢。雖然很多城市都完成了交通信控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但應用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交通信號控制應該如何在智能化時代擁抱創新?邱紅桐主任認為,信控創新一定要體現開放性和先進性,以構建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為目標,實現與城市交通管理多平臺的融合統一,一網管辦,同時充分運用5G,人工智能、無人駕駛、車路協同等新技術,推動交通信號控制智慧化升級。
在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的演講中,他指出對城市交通的“望聞問切”需要大量的互聯網數據和城市本地化數據的輸入,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在獨立封閉的信控系統環境下,連基本的流量數據都成問題,智能醫生系統很難“對癥下藥”。
談到對開源信控系統的看法,楊曉光教授表示認可:“我覺得這次科達做了很有益的嘗試,資源不整合肯定是不對的,現在市場上的信控系統做的都很淺顯,很多基本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我們應當把開源的資源用好,同時也需要大家共同打造好的生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周大可教授以深度學習信控系統為例,介紹了智能信控技術的發展現狀,但基于傳統信控行業的阻礙,新技術難以落地的困境浮出水面,而且隨著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技術的到來,智能信控的進程必將加速,而系統的穩定性、實時性、成熟性以及計算能力亟需實際應用的檢驗。
對于開源信號控制系統,周大可教授認為對于智能控制來說,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實時性上有一定的問題,而傳統的信控方式不能滿足智能控制的需求,所以多年來只能在仿真平臺運行,而開源平臺能帶來實時數據的呈現,對智能控制系統的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副支隊長李智分享了一線信控探索的經驗,但他坦言,目前的信控平臺離精細化、全能型統一信控平臺的目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傳統信控系統層層壁壘的架構之上,實現深層次數據融合和精細化應用,是未來亟需解決的難題。
他表示非常歡迎開源信控系統。從前,僅泰州城市中心道路就存在14種信號機并存的狀況,管理十分困難,雖然目前基本實現了聯網聯控,但是只能實現一些基礎的功能,期待科達帶著開源系統到泰州做測試。
在相關專家分享后,蘇州科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松濤以“開源信控驅動產業創新”為主題,直擊傳統信控行業的積弊,介紹了開源信控系統作為業界首創的技術將為信控行業帶來的價值。
蔣松濤直言,傳統信控行業在軟硬件上的很多工作屬于低層次重復建設,以統一信控平臺的做法來解決多信號平臺并存的問題,多年來仍然停留在“人工的智能”階段。
而開源系統的到來,將提供具有普遍接受的開源操作系統、標準化的軟件框架,以及健全的安全保障設計的軟硬件產品,在開源信控系統下,能夠直接控制最底層的信號機硬件,促進新技術新應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