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集團、蘇州三星、日本JOLED,2020年以來,TCL科技已經動用200億元資本來“收購擴張”。如果,傳聞中的南京熊貓8.5、成都中電熊貓8.6代線收購最近落地,加上第二條11代線的緊鑼密鼓建設,TCL科技2020年疫情下的擴張用“翻番”來形容都不為過了!
那么在這些大手筆背后,TCL科技,尤其是作為全球5大面企業之一的華星光電,背后的深層戰略是什么呢?
TCL科技看似矛盾的技術路線選擇
蘇州三星8.5代液晶面板線,是我國大陸地區最早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之一——時間線已經說明,蘇州三星決不能說是“技術方向性”的項目:三星賣掉它,就是為了騰龍換鳥發展新的OLED技術。對于TCL而言,這條線攬入囊中最大的意義無外乎:1.換股收購蘇州項目后,三星成為華星第二大股東,能穩定“全球彩電NO.1”這個采購大客戶;2.幫助華星實現更大的規模優勢。
而傳聞中,TCL科技對中電系面板線的興趣,更多的則與“產能”目標關系很大。面板行業是贏者通吃的產業,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產能密集、創新密集的產業。這樣的產業,規模效益是所有廠商的必然追求。在中電系面板線上,華星不可能不動心:至少不能拱手讓人。——無論是國內競爭者京東方,還是臺系資本,中電系的面板線都是不錯的“既有產能資源”:尤其是在三星、LG關廠風波下,行業供給不足、產品價格連續上漲行情中,規模擴張意義很大。
但是,在TCL科技瞄準液晶面板項目的同時,另外的大手筆卻是LCD液晶技術的競爭者:斥20億元入股日本JOLED公司,共同開發OLED的印刷顯示工藝技術——且,TCL科技透露,2021年將在廣州開工建設全球首條8.5代OLED印刷生產線。后者的投資,作為OLED大尺寸新興顯示技術,會高于傳統液晶8.5代線,預計將是另一個300億級別,乃至更高的項目。此前,TCL科技已經在武漢建設并量產真空蒸鍍工藝的6代OLED量產線。
同時,TCL科技Micro-LED研發中心落在廈門。TCL華星將與全球LED外延企業的領頭羊三安光電攜手開發基于MICRO-led技術的新興顯示產品。該研究中心涉獵包括但不限于“Micro LED顯示器端到端技術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有材料、工藝、設備、產線方案相關的技術:Micro LED芯片、轉移、Bonding(接合)、彩色化、檢測、修復、驅動、補償、模組等技術”。另據外媒報道,三星可能在2021年推出基于“micro-led+QD濾光膜”的新技術體制大尺寸電視面板。
一邊是液晶的大手筆,另一邊OLED和Micro-LED新技術的布局:TCL科技的戰略多少讓人覺得有點左右互搏!”——這是目前輿論圈對TCL科技戰略的“核心誤解”之一。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第一,即便其它顯示技術發展順利,未來10年,絕大多數電視機也必然采用LCD技術——即液晶面板的市場需求是沒有問題。第二,更為深刻的層面在于,作為半導體顯示技術,LCD工廠最大的投資集中在TFT玻璃基板上——而OLED顯示、Micro-LED產品,未來必然依然需要基于TFT玻璃基板進行。即未來顯示產品上,LCD世代線最核心的投資、資產和技術,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例如,TCL科技2019年推出的星耀屏,就是采用TFT玻璃基板驅動的MINI-LED主動陣列背光技術。
正因為LCD、oled、Micro-LED等顯示面板技術,最終都需要TFT玻璃基板、需要其采用的光刻工藝,這些顯示技術才被統稱為“半導體顯示”工藝。充分認識到液晶與下一代顯示產品,在基礎技術上的相同性,與認識這些技術的差異一樣重要。甚至前者更能幫助人們選擇出“次世代顯示”哪些廠商更具實力成為王者。
次世代顯示產業的“梯度結構”
TCL科技未來的目標一定是全球一頂一的顯示技術巨頭。這決定了TCL科技、華星光電的產品和技術布局必須具有“梯度性”。
首先,從工藝角度看,通過LCD線的加速建設、收購和研發,TCL科技已經取得,1.規模上的優勢——2021年伴隨第二條11代線投產,和蘇州三星線的加持,其大尺寸面板出貨量可能沖刺全球TV市場需求的三成;2.從技術角度,實現了非晶硅、金屬氧化物、低溫多晶硅(武漢線)等TFT技術,以及11代線全球最大尺寸玻璃基板能力的覆蓋。
AM-TFT玻璃基板是OLED(無論噴墨印刷還是蒸鍍工藝)和micro-led顯示技術的基礎工藝和最關鍵核心部件之一。通過LCD線掌握了AM-TFT玻璃基板規模和技術上的全球領先優勢,將為TCL科技和華星光電未來顯示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AM-TFT是所有平板和半導體顯示技術的共性基礎,至于其上是液晶或者OLED,更甚者QLED、LED則體現的是“上層發光應用”技術的不同。
第二,從次世代顯示的需求看,多元顯示必然是未來“基本選擇”。例如Micro-LED雖然在成本和規模化上的優勢并不明確,但是如果像蘋果規劃的那樣,應用在“智能手表”設備,則可以實現“節能、高亮、高可靠性、長待機”的理想效果,克服這種穿戴設備應用概念中“強光照射下顯示效果和內置電池容量瓶頸”的限制。同時,在車載顯示上,Micro-LED技術自身的高效發光和高亮特性,為“透明”顯示產品的設計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在電子后視鏡等領域,具有很大的創新發展空間。甚至,基于Micro-LED技術的拼接工藝,在100+英寸大尺寸電視上,該技術也有優勢。
但是,另一方面,液晶顯示技術成熟、可靠的本質,卻能帶來“成本優勢”、“短期內的供給規模優勢”。未來10年全球顯示設備的大部分采用LCD技術制造是毋庸置疑的。在眾多場景和市場中,液晶顯示的效果不僅足夠完美,且擁有成本優勢——一個致力于成為全球顯示王者的品牌,不可能不對液晶顯示技術“大筆投資”。
LCD、Micro-LED、OLED、QLED、巨量轉移、噴墨印刷、蒸鍍等等,多元的顯示發光層技術,讓顯示設備從視覺特性、節能、顯示尺寸等方面保有巨大差異。”行業專家指出,這與數字智慧時代,顯示設備應用場景的差異性形成了很好的“配對”關系。用多元的技術滿足多元的顯示需求,是行業發展的可見未來。
不僅動作大、方向覆蓋更全面”!這就是2020年TCL科技顯示版圖體現出的“基本成長邏輯”。這是一個在縱向技術創新、橫向需求創新上,都努力實現巨頭式覆蓋的“立體”戰略,是產業縱深與“規模價值”的完美組合。面對一系列戰略性大手筆,TCL與華星代表的本土顯示產業,可以說已經走在“產業升級”登頂王位的最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