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消息,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于本月4日獲得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批復。規劃建設13個城際鐵路和5個樞紐工程項目,總里程約775公里。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在大屏商顯行業看來,該項規劃的出臺,將為行業帶來新的商機。
按照規劃,近期到202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4700公里,全面覆蓋大灣區中心城市、節點城市和廣州、深圳等重點都市圈;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5700公里,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
近年來,我國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進行了長期規劃,其中涉及到許許多多基建項目。包括港珠澳大橋,在建設和運營進程中就有許多大屏商顯設備應用的成功案例。而伴隨新的長期規劃逐步推進,必將激發更多類似的基建項目落地。
其中,在項目指揮調度中心,小間距LED、激光背投等無縫、大幅面顯示設備構成的可視化系統將為決策提供助力;在車站、交通樞紐,基于LCD、OLED、小間距LED的數字標牌系統將可為來往行人提供查詢、指路等服務;在行車道邊安裝的智慧燈桿,則可以通過小間距LED屏發布公告信息,同時提供充電、無線信號等便民服務。
事實上,“新基建”已成為今年行業關注度極高的關鍵詞。早在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了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為“新基建”設定了明確的內涵。
在新冠疫情發生的大背景下,上半年我國大屏商顯企業的相關業務項目多數遭遇暫停、延緩等措施,而令相關企業上半年的利潤受到負面影響。而展望下半年,在疫情基本可控并常態化防控之后,相關項目也得以逐步恢復。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新基建項目的推進,無疑將為我國的大屏商顯企業挖掘新項目、改善全年利潤水平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