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有序恢復開放營業。”電影局的一紙通知,正式拉開了“電影院線”行業的復工大戰。作為國內經濟社會層面,幾乎是“最晚”復工的行業,影院復工更多是“信心之戰”。
最晚復工,為何是電影院
疫情防控和社交隔離下,人員密集場所的復工頻頻受阻。韓國、日本等地甚至不斷出現“反復停工、復工”的情況。這表明“防疫下的科學復工”不是動嘴說說就行的簡單問題。尤其是美洲國家,疫情高峰“一浪接一浪”更說明“疫情不容僥幸”的科學防控必要性。
同時,行業專家指出,電影院線復工還有其“獨特的行業特點”:例如,院線的大片發行,必然需要保持全國統一市場的節奏——即,個別地區復工是沒有市場意義的,要復工就要全國至少多數地區、成規模的系統復工。這無疑提升了院線復工的準入門檻。
其次,看電影還是一個“特殊場景”。一方面1.5-2個小時的電影,加上開場、散場,消費者在相對密封空間的時間長度“比較長”。至少餐館正常就餐不會有這么久。另一方面,看電影也意味著“伴隨消費”,比如可樂、爆米花。這種伴隨消費加大了影院復工的“難度”:當然,目前復工基本要求“帶口罩非吃喝”模式——這對于影院增收和經營顯然不利。
第三,從經濟影響看,影院復工遠沒有“娛樂文化自身的號召力那么大”。過去兩年,全國院線市場的總票房均是600多億——在全國經濟盤子中,這點GDP不夠看。同時,電影院線娛樂具有很好的替代產品,電視、移動短視頻、網絡大電影等等,都是消費者可以做出的替代選擇。
綜上所述,電影院線的宏觀經濟影響有限、娛樂功能可以替代,但是防疫的特殊性和難度卻很高,本身經營的“獨特性”也與防疫要求沖突較大……這些因素,注定了疫情下影院市場“最受傷”。
“最難復工”已經開工,我們更有信心了
“院線復工的意義是什么?”行業專家指出,一方面是電影產業的“梗阻”需要打通。此前,電影制作產業已經復工。但是,院線不能發行,那么這種制作復工顯然不能持續。院線復工對于保持“電影產業良性”和隊伍穩定很重要。
另一方面,這種復工的意義更超過“基本經濟理論”的范疇。新冠疫情下的全球防疫作戰,已經成為國家實力和自信的最好名片。電影院線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是“疫情下復工”、“常態防疫下,社會生活恢復”中“最難的”產業和場景之一。電影院線的復工開業,哪怕是只有3成影院、3成票可賣,也代表了國內對防疫能力的高度自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自信。
實際上,從早期的武漢防疫“雷霆萬鈞”的全封鎖模式;到6月份北京防疫的“高精準點穴戰”,我們已經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兩個截然不同、但全部完美成功的“答案”。這足以讓我國的防疫工作和復工工作有充分的自信力。五、六月份武漢和北京先后實現十余天完成千萬人口級別檢測和篩查的硬氣實力,更是“我國防疫能力與水平的牛刀小試”。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影院復工,絕不僅僅是對“國內疫情形勢的自信”,更是對“底線思維、最壞情況下,防疫能力的自信”。結合二季度,國內GDP 3.2%的超預期增長,我國經濟滿血復活“為期不遠”,甚至就在這個“第三季度”。這時候,影院復工,雖然GDP貢獻不會更多,但是,文化產業帶來的“內在信心”力量、院線行業的軟實力力量,必然成為國內“防疫常態化”下,經濟社會更快更好運行的“自信力”之一。
特殊產業環境下,用創新幫助院線“回血”
“半年幾乎顆粒無收,但是設備維護、房租、人員開支還要繼續……”在業內人士看來,院線行業——不僅僅是電影院,也包括院線工程、院線設備等行業,以及電影制作產業,2020年經歷了歷史性的“行業陣痛”。
但是,“困難和需求”一定意義上是同義詞。困難的局面往往也會成為行業創新的“動力、壓力”,同時困難的克服和解決,也會促進產業的“結構性”分化。
典型的變化,《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明確規定,院線復工要嚴格執行網絡實名預約售票——這將導致,此前作為可選項的網絡售票,成為唯一選擇,將大力促進院線售票的電子化發展。尤其是對于此前很多網絡購票后,還需要現場換購紙質票的院線,發展“純電子票”成為復工的前置條件。
再例如,傳統電影院線有明確的“晚上黃金時間段”。但是,疫情下要求每場上座率不能超過30%,大大限制了黃金時間段的供給能力。加之消費者處于防疫需求的心理,很可能更多的選擇“清淡時間段觀影”,這種供給需求變化,將導致電影院線白天市場的開發面臨新機遇,顯著影響影片排場規律的變化。
從設備角度看,“成本競爭”也很關鍵。例如激光光源技術的“低維護性”,尤其是最新的“風冷激光光源電影放映系統”的維護友好性,必然在疫情下更為凸顯。疫情防控會促使影院行業未來設備選擇更加向“先進技術轉移”、向“低持有成本設備”升級。這方面的變化,將有利于光峰等國產影院設備廠商市場份額的提升。
從經營模式角度講,防疫下,飲料、零食是要被“決絕”的。對于電影院線這就少了相當一筆收入來源。這一背景下,如何控成本、增效率,盡量維持收支平衡,以及開發更符合防疫需求的電影周邊市場,實現院線附加經營價值的創新與升級,顯得更為重要和必要。
總之,“復工的電影院線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新起點、新常態下,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解決這個問題,影院的復工、開工了只是第一步。創造更符合消費需求、成本控制和疫情防控需要的供給組合,才是院線復工之后的“主要命題”。
電影暑期檔“可期”
170多天的等待后,眾多大片已經對大熒幕“垂涎久已”!按汗潤n大片還沒上映,直接導致后期的電影制作只能積壓”——行業人士表示,這種“庫存”壓力,如同堰塞湖,讓電影產業不敢投資新的內容制作:這要比簡單的一批片子“虧損”更為令行業頭疼不已。
因此,預期這個暑期電影市場將是“庫存消化”市場。這雖然對于電影制作方不利,但是對于消費者而言,則渴望迎來一輪“電影消費盛宴”。加之眾多地區,將院線復工視為活躍地方市場,尤其是夜消費經濟的重要支點,給予了眾多優惠和補貼;消費者端被壓抑的需求,顯然會促成報復性消費需求,這個暑期的電影季必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