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6日起,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一場疫情倒逼加快了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這中間離不開的話題中心就是“新基建”。
從短期看,新基建為穩經濟、穩增長發揮重要作用;從長期看,可以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前幾天,北京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和《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簡稱《方案》)。
至此,北京、上海、廣州,均已發布新基建政策。那么北京與上海和廣州的政策相比有何不同呢?
先來看看北京的政策。
在《意見》中提出,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以新基建、新場景、新消費、新開放、新服務為抓手,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壯大起來,形成“1+5+N”的政策體系。其中的首要重心就是“新基建”,"把握新基建機遇,進一步厚植數字經濟發展根基"。
而隨后發布的《方案》中,則明確了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重點包含的六大建設任務、30個重點實施任務:
新型網絡基礎設施:5G網絡、千兆固網、衛星互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政務轉網;
數據智能基礎設施:新型數據中心、云邊端設施、大數據平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區塊鏈服務平臺、數據交易設施;
生態系統基礎設施:共性支撐軟件、科學儀器、中試服務生態、共享開源平臺、產業園區生態;
科創平臺基礎設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科學研究平臺、產業創新共性平臺、成果轉化促進平臺;
智慧應用基礎設施:智慧政務應用、智慧城市應用、智慧民生應用、智慧產業應用、傳統基礎設施賦能、中小企業賦能;
可信安全基礎設施:基礎安全能力設施、行業應用安全設施、新型安全服務平臺。
可以看出北京的“新基建行動方案”是從宏觀的角度去定位新基建的作用,在政策協調、宏觀定位、部門協同、組織實施方面都有細分,體現了北京市作為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也更有能力承載全國其他城市在新基建方面的標桿和帶頭作用。
與上海和廣州的方案相比,北京版本的“行動方案”并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項目數量和投資金額的預期指標。
上海目前已初步梳理排摸了未來三年實施的第一批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力爭用三年時間推動上海新型基礎設施規模和創新能級邁向國際一流水平。
上海版“新基建”最顯著的特點,是突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對產業發展和城市運行的賦能。四項重點領域中,“新網絡”“新平臺”是上海“新基建”的重點,也是投資最集中的領域。新設施、新終端更多的是圍繞行業需求,進行點狀布局,充分釋放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潛力。
廣州版的“新基建”將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四大新基建領域實施專項行動,遵循數字新基建與產業創新、融合應用、新消費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市場與政府相結合,并明確了38項重點工作。
圖:中新社
首批73個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已在5月集中簽約,包括來自華為、百度、京東等全國300多家企業及“鯤鵬+昇騰”生態伙伴,簽約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
這些重大數字新基建項目主要在三大領域布局:
一是以5G、阿里云、工業互聯網、智能物聯網、互娛網絡、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類項目;二是以5G智慧港口、5G+AI智慧教育、智能充電、BIM技術+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企業數字轉型、區塊鏈技術應用為代表的融合類項目;三是以華為“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百度自動駕駛基地、京東供應鏈科技總部等為代表的“硬核總部”創新類項目。
相較來說,北京的新基建行動指南方案是對首都發展的頂層設計的系統規劃,重視網絡、數據、平臺、應用的同時,更加強調生態和安全。除了大體指向,其下更具體的考慮維度和一些明確的量化指標,更是各行各業從業者需要對照著找到自己位置的切入點,也為其它地區提供了參考。
雖然現在北京防疫再次進入戰時狀態,但是我們相信政府高效的處置能力,通過各行業數字化升級的協助,以及自覺遵守防疫措施,我們定能平穩的度過難關。
向一線防疫人員致敬,加油北京!
本文資料綜合自:北京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北京日報、人民網、智東西、雷鋒網、“網信北京”微信公眾號、解放日報、北京聯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