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的發生給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對于我國來說,正處于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壓力。特別是處于結構性轉型升級通道的中國制造,新的挑戰亦直面而來。不過,在一系列保障性政策的扶持下,制造業仍有新的機會和成長空間。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我們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萬人民勤勞智慧。只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
這份報告中值得關注的是,為了全面保障“六保”“六穩”目標的達成,今年不但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還提出了一系列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內,各級政府要過“緊日子”,中央政府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而對民生,則是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包括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直達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總而言之就是,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具體到企業層面,國家也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等等。反觀我國的大屏商顯企業,其中絕大部分為中小企業,甚至小微企業,其中還有不少出口主導型企業,而國家一系列保障性措施的出臺,無疑對于企業渡過眼前難關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大屏商顯企業而言,國家在加大保障力度、優化運營環境的同時,也提出了推動制造業升級、推動新興產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等要求。危機中也孕育著新的機遇,此次疫情期間,以及未來將長時間面對的“后疫情”時期,包括新基建、智慧城市,以及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機遇、新業態也對現有的顯示產品體系提出了創新研發的要求。未來,針對基層民生、基層經濟的新投資也必將創造出更多新的應用模式,這些都值得屏企思考。
具體來說,比如未來我國必將逐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而這其中就對醫療顯示設備、遠程會議設備,以及種種特種顯示設備提出新的需求;再比如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對會議顯示設備和系統的更多需求;強化基層災害防御等動作對遠程會商、公共災害信息發布系統的需求,等等。
2020年,挑戰來得猝不及防,但并非絕境。如何利用好這2萬億的杠桿,撬動新的商機,并完成經營結構優化升級,占領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是身處當前這一特殊時期的屏企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