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已經沒什么指望!”這是現在很多顯示行業從業者在“哀嘆”的事情。的確,2020年一場全球新冠疫情,造成了行業運轉的重大危機——顯示行業處于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困難”時刻。
但是,這是問題的全部嗎?顯然我們不能總是在一段時間之后說“這幾個月又白過了!”另一些人更愿意說的是“看好接下來幾個月的復蘇、看好疫情結束之后的產業機遇、看好顯示行業長期向上的發展趨勢”。
所以,這是一個靈魂拷問:一個問題究竟是只看到壞的A面,還是更多看到好的B面——就在眼下這一時刻,究竟是回顧過去幾個月的慘淡,還是憧憬未來市場的希望。顯然后者的積極性,才是科學應對疫情沖擊應該有的態度,也是決定“重啟”時刻誰能搶跑的關鍵。
事物總有兩面性——化危機為機遇的基礎
疫情以來,韓國面板巨頭LG和三星紛紛加速“LCD面板產能‘關并停’”。研究機構認為,這些工廠的關閉將在2019年至2021年間減少5700萬平方米的產能。這對于目前全球液晶顯示面板“過剩”狀態無益于“重大供給側改革”,更有利于國內8.6/10.5/11代線為代表的新產能企業的市場穩定。
這個例子可以看到,疫情的影響加速了一些“行業變革”。而這些變革產生了市場供給側的“萎縮”對沖,對于率先恢復的企業、或者疫情前處于“沖刺”階段的企業而言,必然是好的事情:事實上,疫情導致一部分“劣質”企業主動退出市場,就是“關廠”這一壞事的“好的方面”。
再例如,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于2020年5月17日發布。中西部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涵養基地、能源和礦產基地、制造業轉移目標地、歐亞陸路經濟帶的外向門戶,迎來嶄新的“高光”時刻:中西部補短板渴望帶來萬億級的新經濟增量。這顯然是一盤大餐。
“西部大開發”是國家級的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也是國家級的“補短板”經濟對沖決策。將東部地區先進的技術、經驗運用到廣袤的中西部地區,構建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新極點,這一背景下顯然視聽信息產業技術“大有所為”。2018年成都“西部IFC”首次開展,當時還被認為國內上下半年、東西兩個IFC“是不是有足夠的意義”。而現在疫情之下的西部開發升級版,恰為“西部地區視聽產業需求增長”提供了注腳。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危機”只是疫情影響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疫情也會推動“經濟結構的質變”。而后者往往意味著市場機遇!看任何事物都要辯證的觀察,從動態角度、多個方向,發現至少“正反”兩個方面的演進邏輯:不能只看到困難,被嚇到;也不能只看到機遇,沖昏頭腦。這種哲學思維,是轉化危機變成機遇的“決策基礎”。
置身危機之中,要找對新常態下的“節奏”
“現在應該做什么?”這恐怕是視聽產業同仁,面對疫情真正苦惱的地方!作為一個完全的突發事件,疫情的本質影響是“打亂了”既有的“節奏”。
從根本上講,視聽產業的全方位需求增長,尤其是5G+邏輯下的智慧社會增量需求邏輯并沒有變化。這是長期的趨勢、是不受“突發事情”影響的規律。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具體的項目實施上,事情就會變得復雜:如,疫情期間很多項目的冰凍、疫情導致很多項目業主的資金鏈緊張、疫情導致業主將更多資源用到其他方向……
但是,疫情也導致,如防疫需求下的一些項目率先啟動、防疫和醫療領域信息化加速,補短板需求明確、5G加速落地,新基建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高度驅動市場增長、老基建繼續發力,供給側革命驅動智慧信息技術應用落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應用價值進一步強化……
所以,如果“你的項目圍繞的是受疫情沖擊嚴重的場景,那么現在需要考慮嶄新的市場方向”;如果“你的項目恰恰著眼于疫情激發的新消費方向,那么疫情之后就是需要沖上去的時刻”。疫情對市場影響的結構性特征非常明確,轉變既有的戰略“節奏”、跟上“后疫情節奏”,這是視聽產業同仁最該思考的問題。
甚至,即便現在拿不到“落地項目”,也并不意味著“只能關門睡大覺”!“從跑項目為主,到練內功為主,也是節奏轉換;從追求效益增長,到追求自我能力提升,也是節奏轉換;從預判的收益期,轉入戰略性的前瞻創新和投入期,也是節奏轉換……”疫情下的時間不能白白讓它溜走,一定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一定著眼當下的收獲,更可以著手明天的積淀。
“找到適應疫情新常態的新節奏”。這一點可以視為“企業內部、行業同仁自我的‘矛盾A/B面’分析”。這是“讓疫情牽著鼻子走,還是走在疫情變化前面”的基本問題,是掌握市場轉變的“主動性”、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新的戰略問題。
能不能拿下未來,取決于構建怎樣的“自我”實力
“市場的變化總是具有跨越性!”疫情對行業的影響有其突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可以被視為“不可抗”因素。因為企業本身就需要“不可坑因素風險管理”。
這個邏輯的理解可能比較困難。舉例而言,“地面模擬電視信號,2020年進入全面關停的最后關口”。但是,真正壓倒地面模擬信號的不是“地面數字信號”這個直接競爭者,而是IPTV、OTT TV、5G TV等全新制式的“看電視”方式——事實上,地面模擬信號全面關停的同時,地面數字信號的剩余用戶量也“所剩不多”。
這個例子說明“真正的風險必然具有‘極大的跨度’”。“優秀企業,以及優秀人才,應對大跨度風險的邏輯,自身包括了疫情這樣的突發問題。”所以,雖然疫情以來,一批企業的確陷入了“相對困難”的境地,但是也有很多企業“閑庭信步”:通過提前的風險管理實現了最大程度的疫情影響對沖。
這就像秋天的種子,必然要有應對冬寒,乃至于“野火”的能力:即提升自身的能力,才是“能否決定未來”的關鍵。主動規劃型的企業和人才,與被動隨波逐流的企業和人員,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應對能力”顯然不同。通過構建強大的自我能力,才能實現“不變應萬變”。無論什么條件的競爭,都以自我實力為基礎。“強大的自我”是危機或者機遇中,“萬變不離其宗”的根基。
在“自我實力”之中,風險管理、大跨度風險管理只是其中之一。包括人才梯隊、創新基礎、專利和技術積累、財務杠桿原則、現金流積累、客戶積累、市場多元化、供應鏈風險管理……等等都是“需要不斷強基”的方面。突出“危機中以我為主”,強化“能力和能量”儲備,是逆勢環境下“節奏”轉換的核心方面。
要有“看到冬天,春天就不遠了”的詩意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尤其是疫情之下的競爭,更表現出“艱辛”的一面。但是,就如同“野火燒不盡,春分吹又生”的詩句,冬天總是春天的“使者”!
第一, 供給側的優勝劣汰、第二,新基建的加速發力、第三,西部大開發升級等國家級補短板、第四,智慧社會,數字制造等產業升級、第五,醫療和教育等公共利益產業的信息革命……這些后疫情機遇,不需要一一列舉,各個都會是重頭戲。唯一需要的是行業同仁“闖過”“年三十最后的暴風雪”。
筆者認為,視聽產業面對眼下的疫情沖擊,要觀念更新:看到機遇;要節奏更新:抓住時間窗口;要信念更新:強大自我……但是,更要“信心”十足,知道冬天之后總是春天,風雪蕩滌之下,做好春風吹生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