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華星T7項目提前點亮、惠科長沙8.6代線曝光機提前搬入、彩虹22億提升8.6代線產能、LG和三星年初準備關閉的液晶面板線,全部恢復生產……2020年二季度以來,全球液晶顯示行業“一片欣欣向榮”,與此同時液晶面板價格更是漲勢喋喋不休!
液晶面板究竟漲了多少
對于面板漲價這事情,大屏君查閱到群智咨詢(Sigmaintell)預計的數據:10月份32英寸價格58美元,較9月份提高5美元——看似三十多元人民幣的漲價,并不多。但是,對于今年618期間,均價600元上下、利潤不過三五十元的32英寸液晶電視,這個漲幅“已經很大”!尤其考慮到這一輪漲價之前32英寸面板已經下探35美元價位,目前的漲幅高達66%!
事實上,目前液晶面板中32-55英寸的價格普遍超過了2018年底的水平。而恰是從那時起,3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從1000元下降到了2020年中的599元!因此,自9月份以來,國內彩電市場“紛紛提價”:越是價格低的小尺寸,提價幅度越高,產品價格平均漲幅在100-500元不等。這一提價過程,直接導致2020年雙十一彩電市場線上均價上漲23%(雖然這漲幅也包括了大尺寸市場占比的提升)。
10月和11月液晶面板價格走勢
對于漲價這事情,大屏君格外提醒大家,要有一個結構性的“看法”:即,55英寸及其以下尺寸,本來產品售價就低廉,618市場55英寸電視下降到1500-1800元價位、42英寸跌破千元。因此,這類產品面板漲價幾十美元,對產品終端價格影響非常顯著。
相比較,高端產品,即65英寸以上產品,“尺寸型號溢價很突出、企業利潤比也高”,這使得面板在彩電固有成本中的比例相對更低,其產品受到上游面板價格波動影響更小——所以,雙十一市場,線下彩電這種以大尺寸消費為主的場景,產品均價上漲只有7%。特別是75英寸及其以上產品,雖然面板持續漲價,但是終端產品價格依然在下滑通道(消滅大尺寸暴利的過程還在持續)。
受到大尺寸液晶電視相對以往更為便宜、但是小尺寸漲價明顯的影響,雙十一期間70英寸以上彩電銷量翻番,55英寸及其以下產品市場占比則下降近2成。大屏君雖然不認為中小尺寸價格上漲是消費者更多選擇大尺寸產品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均衡的終端價格波動”的確對彩電消費市場結構比有一定影響。
液晶面板為何突然價格洶涌
漲價的原因無外乎是“供給需求不平衡”。但是,2020年新冠疫情下,怎么就突然供給不平衡了呢?很多行業分析說是“行業周期性因素”,但是大屏君不這么認為。
從周期角度看,2019年底、2020年初韓國三星、LG提出并實施液晶面板產能全面退出計劃,才是真的周期律。因為,在此前大陸廠商高速擴產的背景下,行業認為至少液晶面板會進入長達3年以上的過剩期。作為相對成本比較高的韓國企業,退出市場就是“少虧損”!
但是,三星LG最新的表態是:停產的線趕緊復產、賣到半截的舊設備不賣了!行業去產能周期,一下子被徹底終結:原因在于歐美彩電需求“持續走高”。大屏君查閱到這樣的數據,今年三季度增幅2成,重新奪回全球第一大彩電市場的名頭。歐洲的情況雖然不如美國好,卻也保持了消費強勁。甚至,PC和NB用液晶面板,結束了過去5年的連跌態勢,居然形成了近半年來的快速增長——全球PC市場在2020年第三季度出貨7920萬臺,同比增長12.7%,創近十年來最高增速!
需求市場的“突變”因為啥呢?大屏君覺得主因就是“疫情”:第一,歐美采取寬松貨幣政策,美聯儲QE無限制重啟,為市場注入太多流動性,發達國家雖然疫情防控一塌糊涂,但是市場卻真的不缺錢!更為甚者,美國直接補貼家庭生活費,妥妥的直接印紙鈔(作為全球貨幣,美元正在形成全球市場的通脹溢出效應,具有全球經濟鑄幣稅和收割機效果),這些措施表現為美國消費市場的活躍度遠超過“預期”。
第二,疫情下“出門”當然不是好選擇,歐美疫情一浪高似一浪,必然對宅經濟、宅辦公、宅教育市場發展有很大幫助:事實上,2季度以來不僅僅是彩電、PC、NB產品,其它宅經濟產品的歐美市場也都很活躍。甚至,拖拉機這類物資,我國在三季度的出口都翻番了(寬松貨幣下的歐美農業補貼影響),利用貨幣寬松儲備一定物資、需求更多的宅經濟物資,成為歐美消費的一個潮流!
也就是這兩大因素,導致疫情下彩電等為代表的顯示產品發達國家市場、乃至部分發展中國家市場,不僅沒有萎縮,還在擴張:超乎想象的擴張,讓三星LG的停產計劃“猝不及防”夭折,促成了供給的不足、價格的上漲。尤其考慮到今年以來,65英寸以上彩電銷量增幅達5成左右,55英寸及其以下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小尺寸換大尺寸”也會消耗更多的面板產能,畢竟一款65英寸電視比四臺32英寸電視需求面板面積還要多。
所以,這輪漲價主要是,1.歐美超預期、超疫情的需求提振,QE和宅經濟的促銷作用;以及2.大尺寸加速普及帶來的面板消耗加速。其中,前者起主要作用。至于很多分析所謂“周期性因素”,即LG和三星的去產能,則是最弱的因素。
喋喋不休的漲價,能到何時
液晶面板七八個月時間,2到6成的價格漲幅,這種事情在面板業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同時,更需要認識到,這輪漲價不符合“一般的面板業成長周期規律”。也正因為這兩點,大屏君覺得“漲價不可持續”!
首先,無論是歐美的QE還是宅經濟,都是“疫情關聯”產物,不可能“成為長期狀態”。尤其是美國那種直接現金補貼,絕對是短期應急而已。這就決定了,這一輪漲勢的最核心動力,必然在某個時刻退出:例如疫苗成熟、或者新冠自然消失的時候。
其次,就大尺寸化的發展而言,自然是長期利好面板產業的趨勢。不過,大尺寸產品的市場開拓有多快,與價格下降速度成正比:現在漲價盛世之下,必然讓大尺寸普及的速度下降。這有助于緩解行業供給端壓力。
第三,LG、三星的液晶線停產已經變成復工,國內多條液晶面板線也在加速建設、加速產能釋放,在供給端加大力度的背景下,持續的“供給不足和漲價”的情形,大概率不會出現。
由于這三點,大屏君認為,價格趨穩必然成為未來一段時間液晶面板的根本趨勢。尤其是經過2021年春節旺季之后,很可能2021年春季就是面板漲價的最后時刻。此后,價格維持震蕩態勢,還是會下滑則取決于“需求和供給”的比例——對于這一比例,大屏君更有話要說:
現在的漲價,更多是疫情下QE和宅經濟的驅動。這種需求爆發是有強烈‘透支性’的特點。”因此,大屏君判斷,2021年中市場極有可能出現歐美市場,尤其美國市場的“透支后需求下降”的過程。這一過程會帶給價格怎樣的走勢并不難預測:降多少不知道,但至少不會再漲!
彩電企業的“好日子”不能指望“外遇”
2020年液晶面板的漲價,也帶動了彩電企業業績的飆升!”例如,大屏君注意到,北美彩電品牌中,三星、TCL、海信等二三季度都有兩三成的銷量增加——歐美市場推動國內彩電企業在2020年量能和效益雙豐收已成定局。
但是,另一方面,上文一再分析,彩電2020的牛,更多是疫情下“QE和宅經濟”的作用,這個原因本身可持續性差,而且可以預見未來一定會出現市場“透支后的下滑”。這使得,彩電品牌不能將2020的成績視為“必然”。大屏君更愿意稱這種成績是一次偶然的“外遇”!彩電行業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海夕陽”產業,依然需要“危機感”!
一方面,斗智斗勇的大屏高端化趨勢正在加速。結合面板漲價,市場產品單價提升,消費者對品牌溢價的依賴性增強。這促成了前三季度,全球前五品牌的市場集中度的上升:前三季度,Top5品牌出貨占比56.7%,份額同比增長4.2%。
同時,另一方面,必須看到過去三年,小米從不入流的品牌到今年目前的全球第五,帶來了“移動品牌彩電競爭”的新氣象。未來隨著5G時代來臨,彩電5G化后,手機和彩電的協同效應更為明顯——彩電產業不得不面對“手機企業的彩電沖動”這一現實。
所以,大屏君需要再次強調,不要將2020年彩電市場以及液晶面板產業的“好日子”理所當然化:行業規律并沒有改變、紅海格局并沒有改變,偶然的疫情因素打亂的既有周期,在疫情過后一定會回來:甚至在透支效應下“加倍的危機”會再次出現。無論是面板業的相對過剩,還是彩電的5G+新品牌大戰,都將必然呈現在業內企業面前。2020年最好的行情下,做好“過草地”的準備,是必要的“未雨綢繆”。
總之,大屏君認為這一輪液晶面板價格攻勢不是健康的市場周期因素,而是意外的疫情效應,具有突發性、不可持續性,和一定的透支市場效益。當然,漲價風口來了,廠商還是應該抓緊機遇收割一波:也只有這輪收割的更多,才有更多的資源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乃至進一步的供給相對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