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8K、IOT、AR/VR……數字信息技術的進步,本質是把每個人的“生存、生活、工作”空間“數字化、信息化”:未來世界,我們必然存在于一個“一半實物、一半信息”的新興社會之中。真與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開心”和“有效”。
面對數字社會的形成,數字信息與人的交互接口日益重要。如康寧所講“屏幕無處不在”。但是,既然屏幕要無處不在,那么屏幕就不能是家里彩電那種高度標準化的,而應該是差異化的:至少這些屏幕要適應不同空間的設置需求。
顯示技術的“供給”革命
京東方BOE近日發布了全球首款長度1209毫米、寬度63毫米條形屏,長寬比大約為20:1。京東方副總裁原烽形容道,這真的是一個“大寶劍”!
如此差異化的條形屏幕能夠做什么呢?尤其是63毫米的寬度,也就一個手機屏幕的寬度。這顯然限制了產品的應用廣度。但是,在更特殊的領域,例如商超的貨架標簽,這個寬度似乎剛剛合適。——即,很多屏幕應用的差異性,是由空間來束縛的。尤其是在數字告示領域,差異化屏幕是重要選擇。而且,對于液晶和OLED顯示,這種長條屏往往可以利用切割電視或者手機屏幕的“邊角料”部分來制造(當然也可以專門用玻璃基板整體切割這種差異產品),進而實現整條生產線成本經濟性的“變革”。
除了差異化的長條屏,有些空間需要“弧面”的屏幕。這時候柔性顯示是最好的方案——例如很多建筑的支撐柱面是圓柱性的。那么弧面就有了貼合柱面的顯示設計——當然剛性屏幕也具有一定的弧面化技術空間,但是如果是柔性屏幕,這種弧面化就變成了“可以自定義”,工程靈活度和成本顯著改變。除了貼合圓柱體之外,LG也利用雙弧面OLED屏制作出“波浪”效果的特種視頻墻,實現差異化影像呈現。
與平板顯示技術比較,LED顯示和投影顯示的“應用差異化”幾乎是天然的:例如,LED顯示以小尺寸單元(200*300毫米)拼接大屏幕,天然可以做成條形屏,乃至于拼接曲率不是很高的弧面。而投影顯示則可以“設備和畫面”分離。這為產品的應用提供了“格外的創意”空間。
目前,文旅領域流行的“光雕”方案,就是利用投影可以在任意事物上成像的特點,實現建筑外觀的重新“光影造型”——尤其是對于歷史文物,這種技術可以做到“顯示+保護”兩不誤。同時,在超大型畫面呈現,尤其是臨時性呈現上,只有投影技術擁有“最低”的成本:畢竟LED大屏的租賃業務,也還需要現場架設:NEC投影機在電廠冷卻塔呈現百米高巨幕的顯示效果,不采用投影技術,而是其它“任何依賴建筑搭建”的方案都意味著不菲的成本、蠻煩的工作。
所以,顯示行業現在即有了投影、LED屏這類本身就高度多元化應用的產品,也正在步入以超級長寬比屏幕和柔性為特征的“平板”差異應用環節。甚至,還發明出了種種如“全息展示”、“透明成像”等差異化技術的特種應用,讓“數字呈現”從“簡單一面屏”,變成無處不在的“個性選擇”。
應用為王,顯示呈現需要“硬”設計
如果你進入一家餐廳,低頭一看是沙灘和海浪,自己還不小心踩到了一只海星:這是不是很神奇!這樣的效果,完全可以通過地板投影實現。尤其是海浪效果,還能“沒到腳面上”,體驗感非常真實。如果在結合柔軟的地毯,就能實現真的如旅海濱的感觸。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數字信息呈現的關鍵在于“設計”——通過將傳統的展示手段、數字技術、顯示技術,以及內容很好的結合,實現不一樣的“數字環境”:社會的數字信息化,不僅僅是“坐在電腦前讀圖表”,而應該是更有靈魂、更易于理解,更有“人情味”和溫度的工程。
“我們稱其為數字藝術展演,而不是簡單的顯示工程:是從藝術和創意角度思考最終的效果,而非從現實技術和信息流動的角度建立一個‘電氣’工程。”行業專家表示,數字呈現技術的核心,一方面必然依賴“顯示技術多元化和差異化”的技術手段,但是另一方面,這更依賴創意將技術賦予靈魂——后者才是工作的重點。
“技術是材料、集成是建設:設計創新是指揮棒!”這也是今天談論數字空間產業發展最大的“問題”。缺乏藝術與技術兩個學科的交叉人才——甚至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數字時代,理工科與藝術專業可以如此‘同舟共濟’。”所以,如果說數字顯示呈現產業最匱乏的資源是什么:答案將是“懂得技術的藝術家”。
而且這種設計和創新,與傳統的“藝術家”亦不一樣:必須在具體的空間和環境中去創造,要受到客戶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更要充分應用現有技術手段——一句話,藝術家不僅要懂得藝術,還要懂得技術,更要懂得“經營”。
這里的經營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是,這個創意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經營產品,是要符合客戶需求,而銷售出去的;第二是,客戶擁有這個項目,其目標是促進自己的經營——即便是博物館這樣的公益機構,數字呈現的系統也要考慮盡量吸引觀眾、達到增加人流、提升文化傳播效果的作用。
所以,數字顯示呈現工程的“設計”內涵,超越傳統藝術創新和內容產業眾多:傳統的任何創意和設計從未如此“硬核”過。一個團隊即是技術專家,又是藝術專家,還是經營專家。無論怎么看,這都是一個強大的精英型產業。
以人為中心,溝通性成為數字呈現的重點
數字信息化的下半場,大普及的階段,有什么新的特點呢?行業專家認為,數字信息化的過去是,“人們需要信息的時候,主動去找信息”;而數字信息化的下半場則是,“信息主動包圍人們,真正實現人們存在于信息爆炸的空間中,信息總是主動來找人”。
后者也是未來數字呈現系統設計的關鍵點:從人出發到人結束,圍繞受視者的存在,而構建一個數字化的信息空間——讓數字效果“主動”為人們所服務,甚至在人們感知之外,完成技術信息與人的溝通。為了實現這樣的效果,嶄新的交互和環境融合設計不可避免。
例如,智慧家庭強調以語音交互和語音聲紋人物識別為中心的“非接觸”交流。支付寶正在全面推進視頻人物識別為核心的支付網絡,讓支付成為“自然而然的無感知過程”。很多文旅項目,將夜晚的投影工程視作差異化的競爭力,突出打造光影變換的視覺體驗大餐。學校教育采用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的手段,實現教學和技能訓練效率的提升。波音采用混合現實的技術,幫助工人高效、高可靠性完成飛機的裝配……
這些過程和應用中,“呈現”已經不足以概括技術進步的新形式:數字信息與現實的混合化,構成一半數字、一半真實的嶄新生活、生產環境是數字社會建設的“必然”。而這個過程之中,呈現、交互、溝通技術,必然更加隨著環境、任務、人員的不同而多樣化。或者說,沒有顯示供給的充分差異化創新,也就不會有未來的數字社會的呈現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