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可是一家源自比利時的公司,作為娛樂、企業和醫療影像市場設計和開發的領軍企業,巴可在歐洲、北美洲和亞太地區都設立了專門的市場和銷售、客戶支持、研發和制造機構。
巴可歷來都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從前年開始,巴可提出了“在中國、為中國”的口號,巴可是如何做到在中國落地生根的?中國市場給巴可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近期,光明網記者專訪了巴可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經理張德忠。
“In China,For China” 從零開始
從1985年在中國香港設立第一個辦事機構開始,巴可的業務已經覆蓋中國,擁有完整的研發、生產、市場和銷售體系。過去兩年里,中國巴可一直致力于將企業打造為一個全球化(Global)加本土化(Local)的公司,始終跟隨著市場的變化不斷調整合作戰略,把全球經驗和本土創新融合在一起,解決中國特色的挑戰,最終打造成為一個“GLOCAL”(Global+Local)公司。
市場發展日新月異,在張德忠看來,中國不再是一個傳統的技術使用者,而是逐漸變成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在中國,要是把某個外企的理念、文化,亂七八糟照搬過來,或者繼續跟著原先的操作方式推進,那么注定會死在中國外企的‘墳場’里。”
張德忠表示,巴可的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全部是在中國,未來也會將生產計劃移到中國來。
“在中國,從零開始”,張德忠沒有把國外成熟的模式復制到中國,而是啟用了一個全新的團隊、全新的模式,中國巴可是從“零”起步的。巴可的本土化策略,便是以中國客戶為中心,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樣一來,巴可既能夠在國內研發創新,又能夠借用國際平臺,真正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實現“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策略。
近年來,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快速發展,巴可還作為中國公司走向全球市場的入口,發揮著重要作用,創造了一個國內競爭、全球合作的雙贏模式,實現企業間的互利合作。
“做In China for China策略的時候,膽子要大一點,這不但是技術創新、操作方法的創新,最重要的還是思想的創新。” 張德忠說。
中國5G發展帶來發展機遇
當前,全球進入5G商用的關鍵階段,今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頒發了5G商用牌照,這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了5G商用元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中預測,5G將在2020年帶動國內4840億元的直接產出,2025年增長到3.3萬億元,2030年為6.3萬億元,十年間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9%。
5G高速率、低時延、廣聯接的特性,也給巴可帶來了重大利好。作為巴可三大業務板塊之一的醫療影像,在巴可全球業務的占比達到22%。巴可醫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應用廣泛,包括各種臨床和診斷顯示器、外科顯示器、數字化手術室影像傳輸系統、醫療顯卡、在線QA系統、定制化醫療顯示器和GUI設備等。
2018年3月,巴可還在中國蘇州成立了面向醫療領域的定制化業務中心。巴可已經成為全球醫療顯示器領域的領導者,并參與制定了多項國際行業標準,中國5G的發展無疑將推動巴可醫療業務板塊走上一個新臺階。
巴可歷來重視技術創新,每年有高達10%的銷售投資于產品和技術研發。張德忠進一步表示,5G是未來的方向,巴可會緊跟著技術趨勢往前走,未來5G將會實現人們更多的想法,改變包括醫療、教育在內的諸多行業,給人們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思路。
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巴可自己
目前,大中國區在巴可全球戰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與此同時,中國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那么,在中國,巴可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張德忠坦言——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巴可自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巴可在中國“天下無敵手”。
張德忠解釋說,市場競爭不等同于彼此對立,而是如何發揮各自的特點及優勢,“我們的策略不是對著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是對著我們最終的客戶和渠道合作伙伴”,巴可要考慮不是如何打敗競爭對手,而是要思考今天如何做得比昨天好,明天如何做得比今天好。
“中國的市場很大,這個市場有吃不完的魚。”張德忠認為,市場有競爭對消費者是好事,長遠來說,對企業自身也有好處,巴可鼓勵競爭。
關于中國市場的價值,巴可并不僅僅認為這是一個單純的“銷售中心”而已,而是將中國市場作為巴可全球價值鏈的一個高點來看待。中國市場不僅為巴可貢獻了成長空間,也是巴可重要的制造基地、研發基地,并為巴可全球創新提供前瞻性的需求研發和創新指引。
對于巴可未來的展望,張德忠表示,希望巴可公司能夠為中國社會帶來價值。“我不希望大家把巴可看作是一個國外公司,也不應該是個國內公司,這是一個在中國為中國的團隊,是最值得信賴的中國巴可團隊。我們的愿景就是打造令人贊嘆的協作可視化解決方案,領先全球、服務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