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將近過半。投影產業依然“聲音”低沉。幾乎除了家用市場,其它細分領域都出現了“成長壓力”:即便是此前數年的成長龍頭之一,工程市場也出現了一定的增幅下滑。在行業低迷,尤其是傳統市場普遍沉靜的背后,投影產業如何突圍呢?
技術過剩與均價下降的困境
如果有人說投影行業技術上存在過剩性,恐怕很多“彩電圈”人士都表示懷疑。因為,液晶電視已經實現4K產品市場占有率75%以上,投影產品的4K才剛剛起步,不到行業規模的5%。——一個4K都難的顯示產品,如何說自己“技術過剩”呢?然而,這并不妨礙,投影機產業有自己的獨特性的“技術過剩”。
例如,在商教領域,不要說4K產品,目前2K投影機尚未普及。占據商教市場銷量大頭的依然是800*600的分辨率產品。道理非常簡單,這類產品的均價只有2000元多一個零頭。相比之下,720p級別的商教投影機則要3000-4000元的價位,1080p投影機需要4000-7000元的價位(以上價格都是指汞燈產品)——如果換作激光和HLD光源,價格還要翻一番。
再例如,商用零售投影市場,作為傳統投影機應用場景中規模最大的細分領域,激光投影機的普及率只有兩三個百分點:原因很簡單,激光產品雖然色彩優勢明確、光源壽命長;但是,在零售商用投影應用過程中,真正需要“長效光源”的場景并不多:中小公司會議室投影機的應用頻率和強度,使得汞燈產品也能滿足5-6年的使用期限。即10000小時以下壽命的汞燈投影和2萬小時壽命的激光投影在零售商務市場的價值體驗差異不大——而二者的售價卻至少相差一倍。
“技術必須服從于需求,”行業專家指出,從純粹的顯示技術看,投影的分辨率等指標的確進步緩慢,但是如果從實際應用側的現有需求看,無論是工程還是商教市場,現有產品都已經很好滿足客戶需要——乃至于是現有產品線的中低端產品都能很好的滿足大多數客戶需求。這種技術過剩是“結構性”的。
但是,對于傳統投影巨頭而言,技術過剩不是最大的“打擊”。與2019年相比,15年前的480p、1000流明的家庭影院投影機售價,都要比今天3000流明的1080p家庭影院投影機昂貴5成以上。而,目前800*600分辨率的商教產品,最低1999元的售價,幾乎已經是“地板價”
“占據銷量至少3成的產品賺不到錢,更多的是用‘拼規模’維系整個團隊。”一位投影大牌的資深人士這樣定義今天傳統投影機市場的“低端產品”:低價格的雞肋“食之無味”,但是現在不僅僅是“棄之可惜”,而更是“雞肋占比很高”,放棄這些產品也就放棄了品牌的市場地位。
甚至,在最紅火的家用智能投影的2018年的260萬臺銷量中,這些低價格產品,即1500元以下產品,乃至于1000元價格以下產品占比也很大。——按照不同口徑,智能投影的均價大約在1999-2199元之間,這個價位幾乎是白菜價:對于一個半導體、光學、計算、電子電氣、軟件等構成的終端產品而言,這個價位的利潤非常不好看。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國內智能家用投影的領頭羊堅果和極米還處于“不斷融資”的階段。
“的確,這幾年,投影市場有激光光源的崛起、家用市場的發力、工程的泛化和智能時代的到來等熱點、焦點;但是,更多的時候廠商還是要在‘需求端技術升級要求有限’和‘價格過分低廉’之間‘煎熬’,”行業專家指出“增產不增收、創新不增收”是行業的真正痛點。
4K概念興起,未來投影定下目標
隨著6月份國家正式頒發4張5G牌照,超高清視頻的應用大門正在被打開。投影行業亦從中“感悟到”了先機。例如,奧圖碼加強了4K工程投影機的市場布局。
“需要一個嶄新的突破,能夠改變投影行業成長瓶頸,且這個突破必須具有技術端和需求端的相應性。”行業專家認為,4K恰是為投影產業提供了這樣一個“挑戰”和“機遇”:因為,比較傳統的標清、高清、全高清的分辨率提升,4K帶來的“數量上的躍遷”更大;同時結合5G網絡的應用場景創新,5G+4K渴望成為“投影質變”的起點。
例如,在家用投影市場,無論是激光電視、智能投影,還是傳統影院投影機,面臨的首要問題都在于“100英寸”的應用限制。即,過去二十年,人們看到了液晶電視尺寸越來越大,占據銷售結構比例最大的尺寸從26英寸已經提升到55-65英寸附近。但是,同一時期,投影家用市場,乃至于商教市場依然“100”當家。
道理很簡單,大屏幕雖然震撼,但是受到“應用空間”的制約:一方面是墻體是不是能夠容納更大的畫面;另一方面是有限的空間縱深和觀看距離決定了最佳的“畫面效果尺寸”。所以,100英寸就是投影機應用的“核心價值體現”。而在這個價值標準已經固定的背景下,如何能夠用一種技術進步,顯著提升效果體驗呢?激光電視的抗光幕是一個思路;4K的超清晰度則是另一個思路。
在5G時代傳統4K內容的傳輸瓶頸將徹底突破。基于網絡直接獲取的4K視頻內容與100英寸的投影屏幕“最為搭配”。無論是家用還是商教市場,或者工程顯示都有“顯示性能體驗”升級的“必須性”。或者說是1000M的遠超4G的連接速度,和無線網絡遠超光纖的便捷性,突破了超高清在應用場景上的束縛,帶給顯示產業“革命性”的機遇。
“一旦超高清應用鋪開,4K投影也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規模應用下的產品普及和成本下降都可以預期。”行業人士認為,5G+4K或許成為投影行業突破“技術創新瓶頸”,在激光光源之后,又一個扛起市場成長大旗的抓手。
更為重要的是,4K帶給投影的變化也會體現在“價值——價格”反饋鏈條上:傳統投影機產品如何陷入“增產不增收”陷阱的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分辨率等體驗長期落后于彩電產品。比如家用市場,2018年260萬臺的銷量,4K產品占比不到3%,大多數是720p或者以下分辨率產品。這與彩電產品已經逐漸普及4K參數指標的市場結構形成了差距——雖然投影有大屏幕的優勢,卻不具有分辨率的優勢,這顯著降低了投影在家用顯示領域的“定價”話語權。
百寸4K的期待和百寸720P的價值,不可能定位于同一價位上。所以,4K意味著投影行業突破過去十余年“只能不斷降價博銷量”的低層次競爭,構筑起嶄新價值體系的機遇。這也是行業品牌,無論新興互聯網企業、激光電視企業還是傳統投影廠商,都將4K作為“戰略”牌的原因。
緊抓4K機遇,跳出“技術過剩”陷阱
對于4K這個機遇,投影圈最大的擔心有兩個:一方面是能不能提供真正價廉物美的4K產品——畢竟以光閥技術為核心,投影微顯示芯片在高分辨率上有明顯的技術困難;另一個是4K會不會成為不受歡迎的過剩技術——就如同現在的商教投影,2K尚未普及一般。
對于第一個問題,技術突破的瓶頸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4K產品,需求端亦能夠承受更高的產品價格,這為使用0.6英寸為主導的芯片尺寸,實現4K普及提供了空間。同時,一個普及的4K市場,規模巨大,可以顯著降低較大尺寸光閥產品的“均攤成本”。在這一市場結構預期下,投影上游產業現在的技術能力,就可以提供大量0.6英寸尺寸的4K光閥。
第二個問題是“4K”能否突破“結構性技術過剩”的投影應用難題。這取決于兩個方面的消費結構變化:1,5G為4K開創嶄新的應用場景,提升商教等領域的使用價值和必須性;2,4K投影更多還是面向家用市場——家用已經成為投影行業占比超過6成的第一大市場,且還在高速增長。伴隨廣電產業超高清化的時代到來,家用投影大屏,大多數必然進入4K“剛性”需求階段。
“4K投影不會重蹈技術進步與創新在需求端的相對過剩覆轍;反而4K是投影行業跨過‘技術相對過剩’陷阱的機遇。”業內專家認為,此前所謂的“相對于需求的技術過剩”,本質依然是“創新不足”——沒有達到開啟嶄新價值和新需求的“臺階性”、“跨越性”高度。從這個角度看,恰是此前投影應用在高清和全高清階段的“長期徘徊”,意味著4K時代的“質變跳躍”。
事實上,這些年從光源、鏡頭、智能到工藝造型,投影行業已經積累了很多創新。而4K+5G應用,將是這一系列創新成果形成市場價值質變的“最后一步臺階”:這種判斷已經在投影圈深入人心。例如,海信、堅果等2018年推出的激光電視新品大多數都是4K產品——激光電視市場的高速增長離不開4K的功勞。
更為重要的是,激光電視產品在2018年的銷量翻番,2019年第一季度繼續翻番,充分說明一個“大屏+4K”的投影應用場景是可以“被廣泛接受”的。或者說4K的投影機遇,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而且非常成功。
總之,用一句投影圈30年從業歷史的老帥的話講,“再2000元一臺賣下去,投影難有前途”。投影產業實現一次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質”的體驗價值升級,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4K+5G提供的產業機遇,更將成為新一輪品牌格局調整的起點。無論是激光電視企業、智能投影品牌還是傳統大佬,都需要為嶄新的4K主導顯示市場的時代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