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雙面藝術·小米電視2019春季新品發布會”在京舉辦。小米推出32、43、55、65英寸四個尺寸段的“全面屏”電視,同時推出65英寸新旗艦壁畫電視:即電視機前面,后背都是平面——實現這一變化的秘密是“分體化”,讓音箱、電源、主機板都獨立到在電視柜的“主機”上:顯示屏實際承擔類似“PC顯示器”的功能。
對于“如此全面屏、壁畫”概念,大屏君真的很不買賬——這其實是至少已經有了十余年歷史的屏占比、“分體式”電視的新版名稱而已。如果小米真的要靠這樣一個新概念,完成“彩電事業”的蛻變與升級,那可就天真了。對此小米怎會不知道呢?
所以,新一輪小米新品電視旗艦款還具有“開機是電視、待機是壁畫、關機是小愛音箱”的三大特點。且大屏君認為“小愛”才是小米這次新品大戲的“主角”。
兩個季度國內第一,小米依然需要“升級”
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小米電視(空調)部總經理李肖爽宣布,根據中怡康數據,2018年Q4和2019年Q1,連續兩個季度小米電視銷量中國第一。這成績固然不錯!
但是,大屏君在很多場合,聽到過很多“彩電品牌”說:靠32英寸沖擊數量、小米的第一與“65英寸的第一”可是含金量天壤之別。2017年下半年開始,小米電視不斷發力。2017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小米32英寸電視成為“全球彩電銷量最快突破百萬臺”的單一型號產品。這種策略讓小米電視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市場“規模暴漲”。
但是,32英寸打頭陣的這輪勝利,也讓很多市場人士對小米電視有了“低價代名詞”的認識。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很多競品“反應過味來”,開始推出和小米價格一樣或者價格更低的“32-50英寸”電視機產品,小米成長性承壓——大屏君認為,這是去年小米電視未能實現“中國第一”目標的原因所在。
低價沖量,也許小米收獲了規模,但是卻也有損品牌附加值,同時也非長久之計:小米電視需要一場內涵和應用上的“翻身仗”——這就是這次“全平”發布會的“重點目標”。
靠“小愛”,小米又趕上了“一波”風口
“小米電視究竟有什么優勢?除了米粉能不能說出點‘硬貨’?”大屏君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2017-2018年小米的沖量,是成功把握住了“主流品牌求利潤,看到樂視‘半死不活’,決心提高單價的競爭空隙,來了一波‘反向操作’,實現了總規模的突破!钡,這種機遇不是“常有”的。小米電視的持續成長需要新的內涵,也需要新的風口。
2018年四季度開始,“智能音箱”的成長速度突然“起飛”: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智能音箱市場在最后一個季度出現迅猛增長。2018年前10個月,每月平均銷量難以超過50萬臺。而第四季度,國內市場銷量竟然接近400萬臺,平均月銷量130萬臺。這也使得2018年智能音箱市場國內市場規模達到2017年的12倍(其中第四季度貢獻了5倍的成績)。
大屏君更注意到,2019年3月份天貓精靈和小米小愛前后宣布銷量突破千萬臺。市場人士預計,百度小度目前也應突破千萬臺大關。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更是認為2019年中國內地市場的智能音箱規模同比增長166%!澳壳埃粋月的市場銷量,比去年一個季度還要多!”——智能音箱已經成為最大的“家居智能爆發風口”!
而且,和所有的其它“國內硬件產品比較”,小米是唯一一個“智能音箱”的成功玩家:千萬臺的存量,絕不是傳統彩電企業“智能電視”中的“全時、全場景”語音細分品類能比的。同時,小愛又是一個大生態:小米和紅米手機上,小愛的裝機量和應用規模,更不是“傳統彩電企業能望其項背”的。——甚至,百度小度、天貓精靈兩個主要對手,都沒有“手機生態加成”。
大屏君可以這么做一個總結:“智能音箱的大玩家未必是大的硬件玩家”;“大的手機玩家,未必在國內智能音箱上領先”;“大的電視玩家未必手機產品有多少規!。這三點讓小米在電視產品上主打“小愛”和“智能語音”功能,著實與傳統彩電品牌“差距天地懸殊”。
所以,大屏君真心覺得小米電視這三年的一波操作“666”:前面打贏了低價小屏幕的沖量戰斗,現在智能語音又能“風口”高飛——彩電產業真的要“狼來了”!
借助品類升級,小米電視能否突出重圍
彩電,乃至于家電向AIoT發展是行業的共識。但是,在AIoT的早期階段,也就是今天,彩電的智能物聯網化,“形態”和“應用”的“爆款”點在哪里呢?大屏君認為,這就是小米“全平”要回答的問題。
首先,從產品形態看,電視機的屏幕越來越薄。而音響受到發聲需要共鳴腔的原理限制,已經追不上屏幕的“瘦身”計劃。同時,在空間狹小的時候,主機板的設計與散熱、電源變壓器的設計與散熱也受到制約——如果要超薄,自然就要增加成本。這種不同技術部件的“形態”差異,讓屏幕和音響分離,成為一大訴求!
第二,從應用功能看,智能物聯網的憧憬很是美妙,但是消費者需要的是“扎實落地的應用”,而不是“望梅止渴”或者“畫大餅”。智能音響的爆發說明,AI語音最有希望成為當下階段的“AIoT”爆款應用。而且,智能音箱的“長期在線”,與電視機,尤其是屏幕的“部分時間觀看,長期待機”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要求音響系統和屏幕分離設計。
小米嶄新的壁畫彩電產品,恰是抓住了以上兩個技術和應用趨勢。行業人士認為,如果這一策略成功,彩電也將被重新定義主流市場的“長相”。
同時,大屏君注意到,這次小米主流新品的價位也“有所突破”:32英寸1099元,65英寸3999元;旗艦產品的分體式65英寸壁畫電視更是售價高達6999元——這已經不是2017-2018年小米電視低價沖量的策略。雖然對比市場同類功能產品,小米價位依然良心,然而借助品類升級,小米實現產品價格定位調整的戰略也“躍然紙上”了。
或者說,大屏君認為借助這一輪新品,小米電視至少有如下目標:告別低價品牌形象、樹立新的分體智能產品標桿、實現利潤等指標的改善、進一步擴大小愛生態,為智能家居打基礎、保持彩電市場份額領先水平下,優先點轉向經營可持續性……可以說,小米這輪新品的戰略價值還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適逢智能音箱爆發風口,“小愛”的戰略價值更為凸顯!
面對智能語音市場的風口,大屏君亦認為,“小愛”也許會成為小米“擴張藍圖”的核心樞紐和節點:手機、彩電、智能音箱,或者還有各種大家電,一個基于小米賬號、語音智能的“虛擬管家”正在成為現實。這也是單純的硬件產品之外,小米新一輪發布會透的“不是秘密的戰略秘密”(畢竟內置智能語音不是行業首創,甚至小米也早有類似產品):作為智能音箱爆發成長后,小米首輪彩電新品,虛擬人物小愛,也許才是未來消費者離不開的伙伴,其它的硬件選擇,會被小愛這類虛擬管家徹底主導——包括額外連接一個小米攝像頭,開啟視頻功能,只不過是簡單的通信與控制擴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