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2010-2012年,IPTV二級播控體制為核心的業務標準建立以來,IPTV產業的加速發展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年來OTT概念的興起,大大加速了基于網絡通信的客廳視頻產業的升級與變革步伐。在這一背景下,IPTV的未來如何改革已經成為一個涵蓋范圍遠遠突破傳統廣電領域,涉及AI、5G、4K/8K、IoT等廣泛新概念的時代大命題:甚至是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組成部分。
2019年3月份的亞太OTT/IPTV大會期間,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互聯網視聽研究所副所長張偉表示,“廣電總局正在重新設計IPTV的標準體系,制定相關的IPTV標準。目前,廣播電視科學研究院正在撰寫第一批五個標準,預計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即IPTV的新一輪改革已經在路上,而且即將落地。
家用電視從完全被動的接受廣電信號的應用模式,到現有IPTV的直播+點播的應用模式,在到新一輪改革,面向AI、5G、4K/8K、IoT等新應用概念的“嶄新暢想”,家庭娛樂業即將進入“3.0時代”,開啟一個百年未有的大變革。
蓬勃發展的IPTV,要求改革提速
在三網融合的出期,到底是哪一個網絡主導未來,引發了長達10年之久的“部門利益”論戰。但是,在2010-2012年期間,隨著《關于三網融合試點地區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IPTV集成播控平臺建設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框架文件的出臺,廣電系統構建了“傳輸上依賴通信互聯網”、“業務和監管上歸口廣電部門”的二元體制。
這一體制為IPTV的加速鋪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也為廣電產業的監管和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框架。二者結合,國內廣播電視市場逐漸形成了“傳統廣電硬件網絡撤退”、“互動化IPTV持續進軍”的大局面。
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有線電視用戶總量達到22316萬戶,全年減少2319.6萬戶,同比降幅達到8.7%,有線電視用戶負增長加速。——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負增長。連續的負增長證明“傳統廣電傳輸體制的退出趨勢”已經形成。
相比之下,IPTV的發展正依然不錯:截止到2018年底,IPTV用戶數已經達到1.55億,IPTV用戶比上年末增長27.1%,凈增IPTV用戶占凈增光纖接入用戶的44.6%。同時,用戶價值也不斷提升。2018年,IPTV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19.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國家庭安裝了寬帶的戶數為2.76億戶,占全國電視家庭總數的74.1%——即IPTV的普及,從寬帶設施角度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業內專家預計,2019年將是廣電網絡和IPTV的“逆轉年”:這一年全國電視用戶中的IPTV規模很可能顯著超過傳統廣電網絡。標準廣電應用中,一個以IPTV為主體,衛星電視為輔助的“未來廣電傳輸技術格局”已經呼之欲出。
從2004年IPTV誕生,三網融合概念落地,到2015年傳統廣電網絡達到規模頂峰,進入下降階段,IPTV產業從弱小、到強大、在到今天成為行業主力,市場的發展必然驅動相應政策的調整。
新應用、新需求,要求IPTV提質升級
新一輪IPTV產業政策和標準的制定,一定是面向未來廣電應用的。這是產業和監管部門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發表主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重要講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已經與三大運營商以及華為公司共同建設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2019年春晚直播,5G、AI、VR/AR、4K等技術“齊上陣”,已經打開“廣電內容端變革的大門”。
3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4K先行、兼顧8K”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的目標。此前,2018年12月底,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虛擬現實產業鏈條基本健全,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取得顯著突破,初步形成技術、產品、服務、應用協同推進的發展格局的任務。——從虛擬顯示到超高清,廣電系統都應有所作為、大力作為。二者對信號傳輸體制的考驗也面臨“高帶寬、及時性”的新挑戰。
3月14日,2019年中國家電和消費電子博覽會(AWE)上,華為正式發布了Hi-Link互聯標準,提出Hi-Link互聯標準3年內實現國內三分之一的IoT設備支持的目標。同時,華為對傳說中的“華為電視”給出嶄新的描述:“我們做4K高清電視機芯片,也會和合作伙伴做些帶屏的家電設備。”余承東說。他表示,華為目前正在研究具備電視功能的大屏產品,會在今年和合作伙伴推出樣板產品。——具有電視功能、大屏產品、不做傳統家電,這些表態連接起來就是“廣電終端產品”的變革:事實上,今年的AWE大會,彩電產品已經成為AI+IoT的天下。
內容端、傳輸需求端、終端產品和應用端:廣電系統在2019年春季迎來的“概念潮”超乎以往。業內專家表示,今天圍繞廣電和彩電的概念之多,幾乎超過了“廣電歷史的總和”。也必然意味著一輪嶄新的廣電基礎設施和應用模式革命的到來。作為產業內發展最快的“應用形態”之一,IPTV的變革也會箭在弦上。
突破早已經醞釀,OTT是IPTV變革的前奏
在過去幾年,IPTV產業的迅猛發展中,一種稱為OTT的應用方式是最重要的“相似競爭者”。實際上,與其是說IPTV發展迅速,倒不如說是OTT成為了消費者的首選。
2018年底,我國廣電應用模式中,傳統廣電網絡規模為22316萬戶、IPTV為1.55億戶,而OTT用戶則高達1.64億戶,同比增長高達48.2%,躍居用戶模式第二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OTT的增幅與過去4年均值相當;IPTV增幅增明顯下滑。且,OTT盒子的存量比激活量要高近4成——后者更代表了OTT的市場吸引力和增長潛力。
另一份調查報告則顯示,2018年用戶對OTT TV的滿意率最高,達到86.4%;IPTV以85.4%的用戶滿意率位居第二;傳統廣電網電視的用戶滿意率為81.0%——可以說,用戶更青睞哪一個網絡已經一目了然。
業內專家指出,消費者的滿意度、市場增減變化,充分體現出一個規律:即越是互動能力強的、越是消費者自由選擇度高的“技術”,越受市場青睞。即,OTT>IPTV>傳統廣電網絡,這一結構已經成為市場主流選擇。而OTT和IPTV的特點則是,都基于互聯網技術。甚至,很多時候二者的體驗模式和終端技術都是相似的,主要差別在于“內容平臺”是互聯網電視還是廣播電視臺。未來隨著廣電系統融媒體建設的深入,終端產品智能互動性的加強,二者的差異渴望逐步縮小,乃至于完全融合。
某種意義上,OTT的流行和發展就是IPTV未來樣式的“演練”。對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匱乏傳統廣電網絡的農村”,正在成為OTT和IPTV增長的關鍵點。缺乏寬帶應用需求的用戶,多選擇IPTV業務;擁有電腦和寬帶應用的用戶多選擇OTT業務,二者幾瓜分了農村廣電應用升級的市場蛋糕。
無論是OTT還是IPTV,未來電視娛樂的傳輸模式屬于“互聯網”已經是不可爭議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如何協調傳統廣電、IPTV和新興OTT的政策與監管體系,實現日趨統一的標準,尤其是能夠面向未來AI、5G、4K/8K、IoT應用的標準體系,成為一個急迫的任務。
多元+自由,下一代IPTV的應有之義
從傳統廣電網到IPTV最大的變化是“傳輸革命”:實現了用戶寬帶網絡和電視網絡的“共線”布局;從IPTV到OTT的變革,更多的則是“應用革命”:實現了從單一廣電內容到多元互聯網內容,乃至于按照廣電節目單觀看到自主時間自由觀看,以及從簡單視頻到豐富多媒體內容、購物、生活服務等多元應用的全面升級。
這種變化有點類似于手機領域從“大哥大”到功能性手機,再到目前的智能手機的變革:“多元+自由”,應用便捷性不斷擴展,成為市場和技術進步的唯一方向。這個方向無疑也會是IPTV產業改革的關鍵所在。
從技術角度看,IPTV的應用升級就是扣準了“點播”這種互動應用,和OTT視頻的實際價值幾乎“異曲同工”。但是,從技術體制看,IPTV并沒有釋放出寬帶網絡通信的全部能量,而是自己將自己束縛在了“視頻”這一單一應用對象之內——這也就為OTT能夠崛起創造了空間。
或者說,IPTV改革的目標就是要釋放“這種技術背后的寬帶應用的‘無線可能’”。——用業內的話講就是實現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服務能力升級,讓融媒體體制真正在客廳、電視機上落地生根,也讓電視機的功能徹底突破視頻為主線的“框架”,成為一個豐富的、多元的、互動的、開放的嶄新應用終端。
AI、5G、4K/8K、IoT等都是可以想象的下一代廣電應用的“內涵”。落實到具體場景,比如基于電視終端的“遠程醫療服務”、以彩電為智能中樞的家庭物聯網控制系統、廣電體制下的“自媒體”客廳化實踐……等等,技術進步、自由的創造,能夠為市場提供的創新是無法想象的:這就如同10年前,無法想象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諸多革命應用一樣。
總之,擁有15年實踐歷史的IPTV再一次走到了一個歷史性的路口。在嶄新技術、應用和需求生態下,在信息消費不斷升級發展的革命中,重新找回領先者和開拓者的定義內涵,用更高質量的發展觀和改革魄力,重塑IPTV產業的應用場景,將是巨大的產業機遇、歷史機遇,也是客廳乃至家庭娛樂與信息消費的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