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的認可——這才是“正確戰略”的最佳打開方式。3月7日,隨著海信宣布加入OLED陣營,流行了三五年的次世代彩電技術之爭也就再也沒有懸念。這也足以證明,當初創維選擇“第一個”加盟OLED產業鏈的“高瞻遠矚”。
OLED電視“再無懸念”
“在下一代電視技術的爭端上,可以說創維書寫了‘開始’,海信畫出了‘句號’!”,行業專家對海信OLED電視的問世給出了這樣“歷史性”的評價。
與液晶顯示技術比較,OLED電視是有機自發光顯示技術。OLED電視的特點首先來自于“無需背光源”的簡單結構——這個結構讓OLED電視更薄、更輕、更節能,同時可以實現柔性、折疊,乃至于“彈性拉伸”等未來設計。第二,OLED電視的自發光有機半導體材料,帶來色彩準確度上的天然優勢、亦帶來逐像素的畫質調控優勢、暗場部分從零發光開始的可調試性、像素驅動極高的反應速度等,從而提供前所未有的畫質優勢。第三,OLED電視還具有更健康護眼的特點,是理想的健康電視選擇。
正因為OLED電視巨大的“核心原理”與“體制結構”上的優勢,創維作為民族彩電的佼佼者,最早選擇了“站隊OLED”,成為國內、乃至全球市場OLED電視的“推廣旗手”。奧維咨詢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每賣出兩臺OLED電視,就有一臺屬于創維。OLED電視出色的畫質表現,更成為創維彩電“品質”過硬的標簽、“創新”引領的注腳。
但是,再好的產品也會在“市場初期”有所爭議:就如同上一輪彩電技術升級,先后出現過松下主導的等離子PDP陣營、夏普領袖的LCD液晶陣營、東芝和佳能主導的SED陣營、TI推出的超薄激光背投電視等等極為豐富的技術路線嘗試。
次世代顯示技術上,到底是繼續改進液晶產品、還是會迎來OLED等自發光技術的爆發,也經歷了很長的爭議。——這些爭議無疑會圍繞OLED電視可能的劣勢展開:就如同這次海信發布會提到的“海信宣布已解決困擾OLED電視多年的殘影、圖像衰減等技術瓶頸”。這一宣誓等于最終告訴市場:“再去討論那些‘有的沒的’的OLED電視的謠傳”毫無意義。
“OLED電視從最早LG與創維兩個品牌的推動,到目前索尼、松下、東芝、飛利浦、康佳等等眾多品牌,包括海信也加盟進來——這種品牌動作趨勢就是OLED電視‘成熟’和‘成功’的最好詮釋”,業內專家指出,抨擊OLED效果上的謠言毫無必要,因為中國已經有百萬家庭率先享受了次世代技術的優勢:這些消費者對OLED電視的熱愛,足以說明OLED是真正“挑得起”未來的產品。
而海信的最終加盟無外乎有三大意義:OLED電視又多了一股支撐力量,市場發展會更快;OLED電視的爭議之聲會更為渺小,乃至消失,“黑”OLED電視者,又少了一個“誰誰誰就沒有”的理由;以及,更多一個品牌為OLED電視的優勢、技術成熟“鼓掌、鼓吹、鼓勁”。——這也是為何創維在3月7日連發三張海報,分別“感謝、祝賀、祝福”海信OLED戰略的原因所在。
下一代彩電的行業升級必然“提速”
在媒體對海信推出OLED電視的報道中,業內人士給出的“原因”不約而同的指向了LGD在廣州的OLED面板生產線。這條投資440億元人民幣的8.5代OLED面板生產線,將在今年下半年投入生產,這也是彩電等應用的大尺寸面板OLED顯示領域,全球迄今最大的單筆投資。
對此,專家認為,這是OLED電視未來幾年會快速放量增長的一個關鍵信號。除了LG外,2018年以來三星、華星光電也傳出投資彩電用大尺寸OLED面板廠的消息。OLED電視技術某種意義上已經到了“上車的最后階段”。海信OLED電視的推出,從市場層面來說是隨大流,從發展角度來看是必然趨勢;海信OLED電視的推出,就是對這種產業趨勢的響應和把握。
不過,與現在才來上車的新手比較,創維則早已經占據OLED電視市場的先天性優勢:創維提出2019年OLED電視銷量突破20萬臺,市場占比6成的“雄心勃勃”的計劃。行業專家也指出,創維OLED電視無論是在技術經驗、產品品質、產品規劃數量、渠道與消費者認知上,都已經打出“時間差優勢”,形成了下一代電視的“主導者”的行業共識,相對于才剛剛起步的海信來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借助早發先機,以及OLED電視放量增長的機會,創維OLED戰略布局的能量已經到一個爆發階段。據行業預測,從2019年到2020年中國市場的OLED電視銷量預期分別為38萬臺、70萬臺、140萬臺,增長率渴望持續保持在100%以上——借助上游面板在本土布局的戰略影響,中國市場會成為全球最大的OLED電視市場,創維也將在OLED電視領域跳躍式的增長。
進入2019年以來,可謂是OLED產業“最火”的一段時期。從華為三星的折疊屏手機,到海信的新電視,OLED概念風生水起之際,行業不禁更為創維的早期布局、前沿拓展“點贊”。行業專家指出,華為的折疊手機、創維的OLED電視等代表了今天消費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戰略方向,更襯托出企業自身“勇于進取、敢于擔當”的使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