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市實驗中學一間教室里,孩子們正專心致志地聽著課。古色古香的教室中,傳統黑板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數字化教學設備。歷史老師正通過數字立體地形給學生講解《論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章節。 每一天,學生們的學習和探究、老師們的教學和評估,都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完成。數字化的課堂,正在走向常態化。
長沙市實驗中學的數字化歷史專用教室、地理專用教室由羿飛教育設計承建,已投入使用半年多。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長沙實驗中學這兩間特別的教室,看看師生的教學活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數字化歷史專用教室上下五千年歷史融于一間教室
長沙市實驗中學創建于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曾寶蓀女士創辦,經過一百余年的薪火傳承,成為湖南省省示范性高級中學和省級實驗中學之一,學校本身就是中國近現代百年歷史的見證。在羿飛數字化歷史教室中,更是處處彌漫著歷史氣息。
教室在裝飾上高度還原了古代學堂的裝修設計,莊重古樸又不失童趣,通過合理的布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促進傳統文化教學工作。
教室中配備了數字立體地形、歷史沿革系統、數字模型等教學設備,將傳統文化的歷史沉淀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數字立體地形集推拉白板、世界/中國立體地圖、教學PPT、Flash動畫、應用軟件于一體,能滿足教師所有的教學需求;歷史沿革系統選取中國及世界歷史中典型的人物、事件等素材,將這些素材以時間軸順序展開,為學生構建了一棵枝繁葉茂的知識樹。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如今教師們已能自如地使用各項教學設備,在課程中穿插使用。如在教授“商鞅變法”這一課時,教師通過數字立體地形播放《大秦帝國》電影片段作為教學突破口,讓學生了解到“變法”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然后趁熱打鐵,調取系統中存儲的史實、圖片資料、PPT課件,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這場變革發生的原因、基本過程及造成的影響。在教學的最后,教師通過歷史沿革系統橫向對比,在同一時期,世界范圍內發生的不同變法事件,對比不同的變法對各國的發展軌跡產生的影響。
數字化地理專用教室探究性地理實驗室
地理教室具有強烈的實驗屬性強,各項數字化教學設備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
數字化地理教室由多媒體超半球互動球幕投影演示儀、數字立體地形、數字模型、天文演示穹頂等組成。天文演示穹頂用于課程導入;數字立體地形用于主體課程教學;而多媒體超半球互動球幕投影演示儀和數字模型則作為3D直觀模型,輔助教學任務的開展。幾者之間相互配合,構成了羿飛教育智能、高效的地理專用教室。
投入使用之后,數字化地理教室迅速在教學中發揮起作用。以學習“全球氣候帶“一節為例,老師在課堂開始時,先通過環幕示教系統播放不同維度地區的氣候、植被變化的影片,給學生留下初步的印象,并順勢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至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來。隨后打開數字立體地形,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在世界地圖上顯示的各個氣候帶的劃分,配合動態投影顯示,向學生展示各氣候帶的形成過程。再輕松切換至中國立體地形,詳細講解中國的氣候帶劃分,配合電子課件,隨時“放大”某個氣候帶,展示該氣候帶內的氣候特點、植物生長、人們的生活習慣等。靈活的表現形式,比起平面地圖,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氣候帶分布的概念。
學校經常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和交流活動,以便更好地掌握數字化教學技巧,分享交流各自的教學體會與經驗。
投入使用的半年多以來,教師們對各項教學設備的運用掌握非常透徹,并在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的授課經驗,各個年級的學生在數字化手段的幫助下高效學習,成為最普通的日常,每天都在長沙市實驗中學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