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的高手,絕不是自封的,而是需要被其它高手印證認可——在中國科技產業中,美國政府正在起到這樣的作用!
北京時間10月8日,美國商務部將8家中國知名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分別是大華科技、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美亞柏科、依圖科技、頤信科技。
這8家企業包括了軟件、硬件、系統方案、終端應用產品、云服務、核心算法設計企業,看起來不僅體量不同、行業有異、甚至個別企業海外市場銷售額占比不足1%。但是,這8家企業卻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機器視覺、機器語義兩大“最成熟的AI應用場景”上的技術與市場領先性。
無論美國實體清單中有何種借口,隱私也罷、人權也好、知識產權老調重彈,都掩蓋不住美國的目的和目標就是我國的“人工智能創新”產業鏈。用專家的話說,這是中美科技戰爭的一部分,是人工智能戰場上的又一次對碰,更是關系下一次產業革命的重大戰略對決。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列入實體清單”、“管制向中方企業出口美方部件與技術”,這不是直接的企業能力的較量——按照歐美經濟學,最好的市場對抗是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最差的手段才是行政的強制干預。而美國顯然采用了西方視野中最差的手段,這有點“猴急”,又有點“不顧臉面”。
因為,中國在智慧技術上不僅僅是最大的創新國度、也是最大的應用市場、更是最大的投資國度(按購買力評價指標計算)。這三個最大讓我們的對手“既恨又怕”,即便做出損敵八百、自傷一千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據統計表明,目前我國有500多個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設規劃,占全球過半;目前僅僅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經有超過2億的人口被覆蓋各種智慧應用和服務;AI相關的傳統公司和獨角獸企業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實際落地和應用規模則明顯領先。也就是在智慧產業的競爭中,中美雖然是同處第一梯隊,卻也表現出有分化并拉開差距的可能。
尤其是,美國傳統的個人自由文化,似乎與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了倫理沖突,例如:今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城市舊金山成為了全球第一個禁止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城市。這雖然不至于影響美國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但是對于市場成長肯定是一個潛在的“問題”。專家指出,美國的傳統文化和冗繁的法律系統,也許不利于美國在人工智能時代繼續引領全球生產力和產業的創新革命。
“自己走不快,就讓對手慢下來!”美國人工智能技術的起步明顯早于其他國家,這使得美國在基礎理論、算法和AI專用芯片等“高積累”細分領域處于領先狀態。美國將8家中國AI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目的就是通過在上游,尤其是半導體AI芯片上設置市場障礙,期望延緩、乃至于阻止我國相應產業的創新和技術進步。
這一招的確是“應用了美國的長處,打到了中國的短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的戰略“必然成功”。科大訊飛表示,“對于此情況已有預案,不會對科大訊飛的日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美亞柏科表示,“采購的主要配套硬件產品為通用型和商用型的相關整機和模塊,可替換性強,且絕大部分供應商為國內廠商”。實際上,美國的“制裁”并沒不能起到“卡脖子”的作用。一方面,現階段AI的應用更依賴“傳統通用上游產品”,可替代性強;另一方面,我國本土的AI芯片、算法已經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某種意義上“美國的上游斷供”更可能加速我們的“產業鏈本土化替代升級”。
行業專家指出,本土AI產業鏈至少有三個底氣:第一是,我們有一定的產業基礎,至少中美智慧產業是各有高下,不存在美國明確的對我們的制約點,除非美國搞IT整體大產業的全面脫鉤和封鎖;第二是,中國是目前也是未來最大的AI應用市場,這一點不同上世紀80年代日美之間的科技戰,美國產業界是否愿意放棄中國市場,答案顯而易見;第三是,美國選擇了不利的時間點,從微觀看,中國科技業已經足夠強大,能夠自我內生造血、從宏觀看,美國經濟風險在增長,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在增加,而中國的全球經濟穩定器作用異常強大,美國經濟穩定需要中國市場和中國供給。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戰爭”——抗美援朝戰場,美國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這句總結很可能異常適用于今天美國動輒將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的做法。
對此,有網友戲稱:此前我們還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地表最強“智能創新”國家,甚至暗地里還嘀咕著是不是比別人差一點,現在美國人的反對,恰讓我們有信心、更堅定自己的路線、大踏步的走好“智能AI”這條創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