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對于一直鼓吹制造業回遷美國的特朗普而言,是一個可以紀念的日子——美國總統親自出席威斯康星州鴻海富士康液晶面板項目的“動工典禮“。這也是首次有大國元首蒞臨大型液晶顯示項目的動工現場。
隨著富士康美國項目的動工,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也被關注起來:即,液晶制造會“回流”美國嗎?對此,大屏君認為,從產業鏈、市場的角度加以分析,要比看特朗普的臉色更“科學”。
美國——液晶顯示強國
顯然,在富士康項目之前,全球主要的液晶顯示項目集中在東亞地區:日本、我國臺灣省、韓國和我國大陸地區。其中,近5年來主要新增產能集中在我國大陸地區;日本地區則處于“去產能”階段,東芝、日立、松下先后退出或者削減液晶面板產能,夏普被臺灣富士康系收入囊中。
但是,如果要從“根”上找(大屏君覺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點),液晶顯示技術其實是1968年由美國科學家喬治·海爾邁耶(George Heilmeier)發明。該人后來成為了美國國家工程院,國防科技委員會,國家安全局咨詢委員會院士和專家。液晶顯示技術整體上經歷了從美國到日本,在從日本擴散到臺灣和韓國,以及后來我國企業從日本、臺灣和韓國企業獲得一定的技術的“產業轉移過程”。
既然液晶顯示的根在美國,這也就決定了美國很多企業在液晶產業鏈的廣泛涉足。例如康寧是全球最大的顯示玻璃企業,3M是最大的液晶用各種光學薄膜和膠類產品的供應商,應用材料等公司是重要的上游設備供應商。也正因如此,大屏君覺得,美國是“當之無愧的液晶顯示強國”,尤其是在上游產業上美國和日本的實力在伯仲之間,且日本很多上游產業與美國的資本、技術有緊密關聯。
然而,就是這樣強大的液晶鼻祖,美國卻沒有分享現代顯示產業大爆發的紅利——日本也未能成功分享多少液晶顯示爆發的紅利。真正在這個產業賺大錢的只有韓臺產業界(我國產業同仁,整體還處于追趕性投入階段)。那么為何“液晶顯示的紅利于美日距離遙遠呢”?
液晶產業的成功之門——補貼
大屏君首先需要解釋一個問題:為何鴻海富士康敢于到美國投資面板廠——對于液晶面板這種技術性產業,美國工人的成本是中國的5倍。媒體報道富士康承諾為當地帶來約1.3萬個、平均年薪達5.4萬美元的就業機會。(看看這工資,臺灣或者大陸的面板工人是不是很想出國打工啊。)
但是,相對于工人工資而言,液晶面板業更是技術密集型、投資密集型和產能密集型行業。這類產業對人力資源成本的依賴很低,反而對“市場依賴很大”。據悉富士康美國項目是一條10.5/11代線,按照國內建設的相應生產線看,這樣的一個工廠,一年能夠提供3000-1000萬塊,50-70英寸的液晶面板。所以,保證上游部件供給穩定,下游需求穩定,才是建廠的關鍵。
而美國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彩電消費市場之一。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形成,商用液晶顯示、軍用顯示等領域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長。大屏君認為,富士康美國項目投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看到了美國大市場”,尤其是在美國不斷打“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制造也許“有肉吃”。
解決了產能出口,還需要解決“進口”問題,即上游產業鏈配套——這方面大屏君已經說過“美國是液晶顯示強國”,上游產業能力之強位于全球第一第二的位次上。配合富士康的大規模投資,形成上游產業布局不成問題。
當然,產業鏈能理順的前提是“投資準確”到位。從這點看,全球液晶面板市場具有“資本驅動”的特征。國內大陸地區的投資主要來自于地方政府入股和銀行貸款,特別是國開行的開發貸款——反而是面板企業自身的投入不是決定性因素。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液晶面板產業也曾經獲得大量的政府“優惠政策”,這是他們得以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而日本液晶面板產業一直處于資本饑渴狀態,這導致日本該產業的“萎縮”(雖然大屏君依然承認,日本的技術實力、上游產業鏈完整度首屈一指,然而“一文錢憋倒英雄漢”)。
“如果競爭對手都有,或者曾經得到過‘政府金源’,富士康的新工廠不能得到類似優待,顯然就會生存堪憂。”富士康對此了如指掌:大屏君注意到,富士康面板廠得到美國地方政府約40億美元的支持。包括預計高達3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約7.64億美元的設廠公共開支補貼以及約1億美元的相關聯通道路興建費用。
歷史上,韓臺大陸面板業的崛起都離不開政府的真金白銀的支持。現在富士康美國項目,顯然也學習到這一點。這將是其邁向成功的“最關鍵”一步。
美國做對了——我們該害怕嗎
從政府補貼,到特朗普的貿易保護,再到美國的巨大市場需求,美國在液晶上游產業鏈上的技術和實力,富士康美國項目的確做的不錯。
而且,大屏君必須鄭重指出:富士康項目中的美國地方政府補貼,不是“白白虧錢”。因為,液晶顯示產業的鏈條漫長。液晶面板制造,更類似于加工和組裝。原材料和設備行業的需求,下游整機端的市場帶動,都還有“大量配套投資”。一般情況下,100億美元的面板廠投資,能帶動幾乎同等規模的上下游產業鏈投資(考慮到富士康的百億美元已然包括下游產業鏈的部分投入,該項目至少也能再帶動三十億美元的產業鏈投入)。這一點也是國內地方政府愿意搶液晶面板項目的原因所在。
也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因素,很多人開始擔心,國內大規模建設的液晶面板產業會遇到“產業回流美國”的壓力。對此,大屏君認為,這些人有些“想多了”。
一方面,東亞地區的顯示產業上下游集群是難以搬離的,這一地區更是顯示產品最大消費市場,也是全球顯示產品代工的最大制造基地。僅僅是國內大陸地區,每年制造的液晶電視就占據全球市場的近半數。從這個角度看,液晶面板全面回流美國,意味著放棄上下游產業鏈、距離東亞地區的大市場更遙遠。
另一方面,從參與全球競爭看,美國建設液晶面板項目無疑是“成本高地”。這種項目的產能如果主要在美國國內消化,成本的提升還可以容忍。但是,換作全球競爭,美國項目和我國大陸地區項目比較“恐怕無有優勢”了。即,很可能所謂的顯示制造美國化,只是美國市場的自我滿足。
同時,從富士康自身的戰略看,臺灣和大陸地區是其最大的重心。在富士康美國項目開工之前,其在大陸地區的10.5代線早已經開工建設。如果計算上京東方、華星光電的10.5代線,類似的項目國內大陸地區已經開工5個,還有一個惠科鄭州項目在籌劃之中。
更何況,大屏君還看到如下這則不知道真假的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披露,富士康可能會把日本夏普(富士康控股)或臺灣的生產第6代面板的舊生產線直接搬到美國去,因為這兩地的生產線設備折舊攤提都已完成。——因為,如果在美國生產先進的10.5代大尺寸面板,因為所需的材料、基板、設備都在亞洲,在美國生產的成本將比在中國和臺灣制造多出50%到80%。
所以,在富士康美國項目上,大屏君要說,站在美國人的利益角度看,他們真是做的不錯!把政治、經濟和戰略工具充分的運用了起來,總統特朗普亦親自站臺。但是這些因素還不足以支撐,美國在顯示制造產業上贏得全球市場,美國的現有優勢僅僅支持他們“自給自足”而已。當然,大屏君不是讓產業界對美國顯示行業的發展“掉以輕心”,料敵唯寬、時刻準備,還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