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消費業務的衰退已是不爭事實,松下電器也難以幸免。曾經,在日本家電的鼎盛時期,松下電器也曾在中國市場備受歡迎,不過如今這些早已成為過去式。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包括彩電、白電等產品在內的松下電器家電業務正處于邊緣化狀態。
2018年是松下電器創業百年的時間節點,在中國市場松下也已耕耘40年之久的松下制定目標:3年內要實現2倍增長,到2020年將中國市場銷售額200億元的目標。也就是說,目前松下家電在中國市場的規模100億元左右。
從產品品類來說,松下在中國的家電業務包括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以及廚電、生活電器等全品類。白電、黑電、廚電、小家電等加在一起不過100億元,先不說與海爾、美的、格力這些早已突破千億的巨頭相比差距很大,與方太、老板這樣單一的廚電企業相比,競爭力也明顯不足。
就彩電來看,松下在中國市場的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CRT時代向平板時代演變時,松下押注等離子失利,逐漸被市場拋棄。中怡康4月彩電零售監測數據顯示,松下彩電4月的零售量僅為1741臺,市場占比僅為0.2%;零售額為915萬元,份額占比僅為0.24%。零售量在20個統計品牌中,位列倒數第二。而在全球彩電營業額排行中,前五名的品牌分別為三星、LG、索尼、TCL和海信,根本找不到松下的影子。
除了市場銷量不行,松下電視也暴露了不小的質量問題。3月底,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再發產品召回計劃,表示將在中國召回兩個型號約1.5萬臺的電視機。而在近4個月以來松下的4次產品召回中,更是涉及筆記本、料理機、電視機等多個品類,近百萬臺產品。在相對樂觀的白電業務中,松下的市場份額也排在五名開外,面對崛起的中國家電品牌,可以說翻盤機會很小。
在2011、2012年,松下連續兩年虧損超過7000億元,之后,松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對大幅裁員、關閉等離子工廠,對等離子、半導體等虧損業務進行剝離和重組。與此同時,松下加快向車載、住宅、元器件等B2B領域轉型,家電業務的比重很小。在中國也是如此,2017年松下中國的家電業務只占20%,而且以白電為主。
盡管近期松下白色家電業務相關負責人,對媒體透露了將推進以中國和亞洲為中心的家電業務戰略,比如將在中國加強銷售帶空氣凈化功能的空調等。但就中國市場來看,松下的機會并不大,除了產業競爭環境激烈之外,松下本身的業務發力重點也不在于此。在中國市場,似乎更大的利潤增長點在住宅、車載、系統解決方案等非家電業務板塊。
輝煌只屬于過去,成功不是永恒。對松下來說,轉型不是錯,但是轉型后的家電業務會不會成為“雞肋”,又將走向何方?大概當前誰也說不清。但是有一點,對于松下來說,家電消費業務既缺乏獨有的技術競爭力,又缺乏豐厚的經營利潤,慢慢撤退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