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信息技術對教育質量的提升已初顯成效,但教育依然面臨: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與應用水平不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基本具備但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尚顯不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不夠,高端研究和實踐人才依然短缺等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它是順應時代趨勢,深化“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旨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
一、基本原則
1、堅持育人為本
面向新時代和信息社會人才培養需要,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堅持融合創新
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融合應用階段邁入創新發展階段,不僅實現常態化應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新。
3、堅持系統推進
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目標和信息化發展需求,兼顧點與面、信息化推進與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教學與管理、技能與素養、小資源與大資源等協調發展。
4、堅持引領發展
構建與國家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形成新時代的教育新形態、新模式、新業態。
二、目標任務
1、基本目標
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
·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
·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
·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
·信息化應用水平普遍提高
·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
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2、主要任務
·“寬帶網絡校校通”實現提速增智
·“優質資源班班通”實現提質增效
·“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實現提質增效
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推動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
引入“平臺+教育”服務模式,整合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持系統,建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
三、實施行動
建設的八大實施行動:
1、數字資源服務普及
建成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國家樞紐和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32個省級體系全部連通,數字教育資源實現開放共享。
互聯互通、覆蓋全國
·完善優課服務
·升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提升慕課服務
資源匯聚共享,從專用資源服務向大資源服務
2、網絡學習空間覆蓋
開展校長領導力和教師應用力培訓,普及推廣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實現“人人用空間 ”。
1萬普教校長+2萬普教老師+3千職教校長+6千職教老師
一人一空間
3、網絡扶智工程
大力支持以“三區三州”為重點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三區三洲送培到家
·推動國家開放大學云教師建設
·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
結對幫扶、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
4、教育治理能力優化
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
教學管理、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系
打破數據壁壘,完善數據規范,分級分層有效共享
推動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
5、百區千校萬課引領
認定百個典型區域、千所標桿學校、萬堂示范課例,匯聚優秀案例,推廣典型經驗。
東中西部、發達和欠發達
100高校+300職校+1000普教
1千職校+2百繼續教育+3千國家精品+7千國家級+1萬省級高等教育
案例集、教育電視臺、現場會、應用展覽等進行推廣
6、數字校園規范建設
通過試點探索利用寬帶衛星實現邊遠地區學校互聯網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途徑。
·1所主體學校+4所未聯網學校(教學點)
·免費安裝“中星16號”衛星設備并聯通網絡
·數字教育資源列入普教教材裝備要求范圍
·職校高校虛擬仿真實訓教學
7、智慧校園創新發展
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
雄安新區等條件具體的地區,設立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
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
適應5G網絡,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醫院等)
智能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智能學伴、語音文字信息化等關鍵技術研究
8、信息素養
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模化測評,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和培訓。
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
覆蓋>5萬名學生的信息素養測評
“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
“師范生、普教、職校、高校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
信息技術課程,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