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松下電器成立100周年,也是其在中國走過的第40年。然而這家百年企業在中國家電市場中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4月12日至15日,“松下未來EXPO”在北京世貿天階舉辦。松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亮雄心勃勃地表示,松下要努力奪回過去失掉的市場份額,到2022年,松下家電事業銷售額要達200億元,在2017年的基礎上實現翻倍增長。
據第三方數據公司監測顯示,目前銷量前10的日本黑電品牌只剩索尼、夏普兩家,松下電視2017年國內銷量已跌出前20,在華彩電業務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其近期4次大規模產品召回事件,也帶來了消費者對其產品安全問題的隱憂。
在中國大規模召回電視
松下電視產品被曝存在質量問題并非首次。
3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消息稱,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日前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因電視機底座的樹脂材料易發生形變,自即日起,召回兩種型號的松下電視機產品,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數量約1.5萬臺。
早在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一次專項檢查結果顯示,松下2016年產型號為HD32-T1的電視出現防電擊保護的結構要求、能效指數不合格的問題。
“彩電產品被召回在市場中并不常見”,奧維云網(AVC)黑電事業部高級研究經理劉飛指出,電視機廠商召回產品更傾向于一種售后服務。
戰略失策:等離子電視敗陣韓國LED
奧維云網總裁文建平接受采訪時說,當年在家電轉型升級中,日本企業集體迷失方向。
在2004年前后,松下東芝索尼都押注等離子電視,但等離子產業鏈的封閉導致其更新速度慢,最終敗給了韓國、中國臺灣主導的LED電視。在關西投資的兩個等離子電視工廠讓松下損失超過3000億日元。
2013年,松下關閉在上海的等離子電視工廠,相關員工全部離職。同時將上海工廠的組裝能力集中到位于山東的液晶電視組裝工廠,希望改善電視效益。這種嘗試并沒有扭轉局面,2015年,松下關閉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徹底結束在華的電視生產與制造業務。
國產品牌全面壓制日系彩電
奧維云網2018年2月彩電市場分析報告指出,日系品牌在華銷量份額僅為11%,與互聯網品牌持平。而從2017年全年數據來看,日系品牌的占比也僅為10.9%。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智能電視市場的競爭也異常激烈。而在這個領域,國產電視品牌已呈現全面壓制的態勢。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行業調研數據顯示,2017年,在中國智能電視領域,松下品牌占有率并未出現在前17個名單中,似乎已全面出局。創維的智能電視品牌占有率最高,達到13.7%,小米、海信以較小差距緊隨其后,占有率分別為12.8%、12.4%。智能電視廠商對市場投入不斷加大,未來市場將在產品、服務差化上展開激烈爭奪。
家電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接受中國網科技采訪時指出,過去在彩電顯示技術領域,一些先進技術均掌握在日系企業手中。但中國企業通過并購、合資等方式與國際知名家電企業合作,獲取前沿技術,日系企業在彩電市場中的技術壟斷被打破。
此外,性價比不足也是日系彩電被消費市場邊緣化的原因之一。在顯示效果、功能上大致相同時,中國本土企業利用后發優勢和較為低廉的成本,迅速搶占家電業份額。
“世界萬變,改變自我”
自1978年鄧小平應日本政府邀請訪問松下電器公司后,松下開始在中國投資,之后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彩色顯象管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從電子材料到零部件,從部品到整機,從家用電器到工業機器,松下的發展融于中國經濟建設大潮,一度成為被國人熟悉且接受的“洋品牌”。
據天眼查介紹,截至今日,松下集團已經在中國大陸地區(含香港地區)擁有80多家企業、約10萬員工,事業活動涉及研究開發,制造、銷售、服務、物流、宣傳等多個方面。
在松下中國家電事業的巔峰時期,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15%以上,而目前只有2%左右。吳亮在“松下未來EXPO”活動上表示,以前松下的業務模式不太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未來將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的聯動以及大數據的活用來開展市場營銷,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世界萬變,改變自我!
“日本本土市場占據松下全球銷售額的一半,而中國只占11%,我覺得這一占比遠遠不夠,松下在中國市場大有可為!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橫尾定顯在本次活動中表示, 松下已經走過了100周年,但他并不清楚第101年是什么樣子,時刻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