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激光投影機的高速成長形成巨大反差,HLD投影的市場規模只有前者的一個小零頭。但是,就是這樣的HLD技術,2018年初先后受到松下、NEC等國際大廠的高度關注。接近這些大廠的核心人士透露,業內認為HLD投影今年或有10倍的增長,成為市場新熱點。
HLD投影面臨怎樣的格局
在3月27日,NEC北京“應勢啟航 聚勢共贏”為主題教育投影機渠道推廣會上,NEC一口氣推出了三款高亮度HLD投影產品。NEC視這些產品為重要的市場差異牌和渠道利基產品。無獨有偶,松下、BOXLIGHT兩個品牌也將HLD的主要戰場放在了“教育應用”之上。這種廠商“共同”的選擇是為什么呢?
首先,教育行業是投影市場僅次于商務行業的“規模大戶”。全國教育市場的總基數達到數十萬臺。這個市場規模足以支撐HLD產品的持續增長。
其次,教育市場還是新光源“最受歡迎”的領域。激光投影機近年來的增長,教育行業一致占據很大的比重(6-7成)。2017年,教育市場更是成為激光顯示產業首個超過20萬臺量級的細分領域。教育市場已經有半數產品采用“新光源”。
第三,在教育投影市場的具體格局中,激光產品基本以DLP產品為主導,輔助以少部分3LCD產品。而教育市場尚未被激光替代的汞燈機型的市場份額,則基本以3LCD機型為主。即教育市場出現了DLP激光化,3LCD汞燈化的“分化”。這等于說NEC這種HLD技術的3LCD投影,面對的是一個“尚未開墾的教育3LCD新光源處女地”。
第四,從其他的投影應用需求看,工程市場HLD的亮度尚且不堪重任;家用市場的總量有限,高度增長的激光電視已經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商用市場新光源的占比依然難以突破個位數,需求壓抑明顯……這些因素決定了,除了教育行業外,其他的細分市場都不適宜作為HLD產品市場突破的方向。
以上的規律如果用一句話說就是:激光投影的突破路徑,就是HLD最好的楷模。激光投影率先落地的教育市場,自然應該是HLD高度關注的領域;更何況激光技術在教育市場的3LCD機型上還留有一個“黃金坑”。
HLD投影突破教育市場必須“有兩把刷子”
在3月27日,NEC的北京發布會上,NEC將自家的超短焦HLD機型和它款激光機型進行了現場效果對比。與會經銷商們充任感知到了HLD的獨特魅力。這些獨特魅力,一部分來自于HLD技術,另一部分則來自于3LCD技術。
比如,3LCD比較倡導“色彩亮度”的概念、強調三片式的光機結構的天然優勢。HLD光源則不需要激光技術的特殊安全防護、擴束和散斑處理。這可以簡化產品設計,長期看也意味著成本上的優勢。同時,HLD光源還符合很多消費者特有的“RGB三原色”情懷,并能從火爆的LED微投市場獲得“潛在的有好認知”。
除了以上常規層面的優勢外,NEC在發布會上特別強調了HLD光源的“健康”概念。NEC新款HLD光源系列設計更是遵循人體工程學健康理念,其中低藍光的產品特性對人體節律調節及日常生活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滿足了教育行業師生人群的需求。與會行業人士認為,這種“健康”概念牌,很可能是HLD的重要市場價值點。
當然,一款好的產品、一項優秀技術的推廣,除了其自身優勢之外,還必須具有“渠道生態”上的合力。從這方面看,業內人士認為HLD正在為渠道帶來一個新的利基產品。
從教育行業的規律看,鮮血淋漓的價格廝殺是常態。這方面,業內廠商紛紛表示HLD不會是“高價格”產品——這是基本的入門需求。從市場格局上,激光產品已經形成對教育DLP產品線的“即得優勢”——傳統3LCD渠道企業迫切需要一個“對抗手段”。從渠道格局看,DLP激光產品已經形成“著名總代”占據極高份額、核心操盤的局面,二三線代理商并不能從中“分享技術升級換代”的價值——這樣使得二三線渠道商有意愿尋找“差異化產品”。
以上的渠道訴求也是NEC今年切換教育市場“渠道布局”,從總代機制改為扁平渠道體系的原因。從行業規律看,壓縮渠道體系,對于基層渠道商和上游品牌是雙贏的格局——前提是上游品牌能夠有效運作“1:N”的合作關系。這方面,行業人士認為“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手段的發展,已經讓“更為扁平”的渠道體系的運作難度大為下降。后者是近年來更多的投影品牌舍棄總代,執行區域總代政策的原因之一。
總體上,HLD技術有其獨特技術優勢、與3LCD結合有其獨特市場優勢,同時上游廠商有意愿推、下游渠道也有利益支撐。這些有利因素,加之目前HLD技術的高度成熟,成為了2018年HLD能夠走向普及的“硬實力”。
從宏觀視角看,HLD更具“未來”價值
就今日的投影機新光源銷量數據看,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激光和HLD比較,激光的優勢巨大無比,而且在工程機上毫無縫隙留給任何對手;但是,如果將激光和LED光源比較,后者憑借微投在家用市場的崛起,已經成為既得利益的巨頭。
即,劃定的比較范圍和標準不同,新光源誰更占據優勢的結論也就不同。HLD本質依然是LED光源,隨著LED技術的進步(作為目前主導了照明市場發展格局的技術,這種進步是可以廣泛預期的),HLD也會不斷進化——甚至會不會和微投LED最終“合流”是一個巨大問題。所以,HLD對比激光的弱勢,是主流商教領域的現實弱勢,卻不是整個投影版圖、以及未來潛力上的永恒弱勢。
后面這一結論,是為何在教育市場激光技術已經占據新光源產品95%以上優勢的背景下,HLD依然能夠“不斷獲得支持”的原因所在。從投影廠商角度看,HLD意味著三種價值:第一,這是一種差異化的產品——水至清則無魚,反過來說水越渾就越有利于廠商實現商業利益;第二,HLD意味著一種未來的潛在可能,這也就如同激光技術上單色與雙色、三色的技術路線并行發展——誰也說不準未來HLD是“更為強大”,還是“逐漸沒落”;第三,HLD實際扮演起了單片DLP和3LCD之爭的“第二幕戰爭”主角——雖然,激光技術和HLD技術自身,并不挑剔單片DLP還是3LCD,但是行業事實卻是HLD大打3LCD牌、激光更多的和單片DLP結合,這種差異幾乎是“人為選擇出來的陣營站隊”。
正因如此,業內有這樣的結論:激光和HLD光源不是誰有什么缺陷、無法滿足哪一種特定需求,進而讓另一個必然存在的“競爭”;而是投影市場的經營策略需要多元性,所以二者人為的共存的競爭。——這也就是2018年成為HLD走向普及的元年的“內在邏輯”:HLD自身技術成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品牌和渠道的經營需求則是更重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