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微投這個產品,筆者見證了這個其從誕生之初的暢想、到中途的坎坷、近年的輝煌,三個階段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在筆者看來,微投行業2017年百萬銷量還只是“毛毛雨”——老鼠拉木锨,大頭絕對在后頭。
今天的微投究竟有多么火?
2017年微投市場銷量逼近百萬臺,2016年70萬臺、2015年45萬臺、2014年則不足20萬臺——雖然增幅下降了不少,但是每年的絕對增量依然“空前可觀”,并持續提高。
更為重要的是,2017年微投智能投影機的均價高達2600元。而2014年這個數據不足2000元。一個產品,銷量大增,均價也大漲:這在科技行業并非常態。最正常的邏輯是“越來越便宜”銷量才能持續大增。
從市場品牌看,五年前,微投行業的品牌更多的體現為本土“小散”和明基、奧圖碼等傳統投影品牌,而且也沒有資本力量的介入。而現在,極米、堅果兩強融合了“科技創意”、互聯網文化與科創金融的三大光環;行業更有小米、海爾、創維、康佳等大佬,暴風、微鯨等互聯網品牌,甚至天貓系和百度系這樣的絕對巨頭“入局”。——微投的隊伍正在“越帶越大”!
大火之下,微投消費邏輯的幾番更迭
2008年,從TI第一次提出微型投影機的概念開始,微投產品的市場定位經過了多倫轉換,不斷的塑造微投產品的“嶄新應用形象”。
首先,2008-2010年,微投行業將“微型投影”主要視為嵌入式顯示設備。比如嵌入手機、筆記本電腦,提供一個額外的大屏顯示體驗。這種方案是最科幻的創意。但是,“丫鬟總命薄”。嵌入式微投遭遇了“亮度危機”——幾十流明的亮度無法滿足“很好的觀影體驗”。沒有性能、沒有體驗,也就沒有“主流性”的“錢途”。
第二各階段,2010-2013年,微投行業找到了一個真正可用的市場:“驢友”。即以戶外移動和上門推銷商務演示應用為主要市場領域。這讓微投產品成為獨立的應用,不在強調嵌入式設計,并配備電池、智能計算和通信等功能。這類產品的應用足夠差異化,沒有其它的顯示產品能夠在大畫面上代替微投。這種典型的高移動性應用對產品體積的要求比嵌入式寬松百千倍,這保證了產品足夠強的亮度,比如200流明,或者更高。后者帶來了不錯的體驗感——手掌大小的設備,50英寸電視機大小的畫面,這個體驗對比是非常強烈的。
第三階段,2013年到2015年的微投行業又發現了新商機——微投可以不在”微”。典型的設計變化是,結合了智能電視的全部創新科技,并加上更好地音箱,同時去掉了移動應用的電池。這部分產品主打“蟻族”娛樂市場。即便是為了亮度指標更漂亮,體積有所放大,微投依然比電視機小巧——非常適合“居無定所”的人士,作為主要娛樂工具:更何況,300-500流明,能提供100英寸的大屏顯示。后者足以與這一時期蓬勃發展的電影院線消費形成共鳴。
在2016年開始,筆者觀察到,微投的消費群體再次發生了升級:在保持“驢友”、“推銷商務”、“蟻族”三大市場的同時,微投以智能無屏電視的方式,進入主流家庭市場——后者是一個每年4500-5300萬臺規模的龐大市場。2017年,700-1200流明,1080p分辨率的高性能智能無屏電視成為微投市場絕對的“掘金主力”。家庭電視應用已經占據微投產品半壁江山。
智能微投,如何做“好”家庭電視
投影機家用化,這是一個很好的市場開拓方向。在這個方向上,不僅有微投無屏電視,也有激光電視和傳統家用投影機產品。然而,從市場表現看,微投卻是真正的最大贏家。對比,筆者的解釋是“第二臺電視”。
關于第二臺電視的概念,在中國市場還不是絕對主流。或者說只是少數一線城市富裕家庭的需求。但是,在歐美國家,擁有第二臺電視的家庭比例非常之高。差不多擁有獨立住房的家庭,都會購買兩臺以上的電視機。
與客廳電視比較,第二臺電視主要體現為兒童電視、老人電視,或者臥室電視。前兩個是因為兒童和老人可能有自己的觀看習慣和內容;后者則體現了臥室光看的私密性。這些差異需求導致,一個家庭兩臺電視,是消費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非常正常的行為。
但是,傳統第二臺電視作為補充產品,均是比第一臺電視廉價,且畫面更小不同——這次微投產品卻強調百英寸大畫面的體驗。
后者的特殊性必須從“數字高清”的普及說起:2017年,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2.03億戶、數字化率90.76%,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69億戶;IPTV用戶超過1.23億戶;互聯網電視用戶0.96億戶。——即,數字高清今天已經成為“大白菜”。雖然不是所有的數字高清內容都適合“大屏幕觀看”,但是高度普及的數字高清內容,必然有很多節目只有在大屏幕上才能“體現出應有的震撼性”。
即微投無屏電視,在作為第二臺電視的時候,可以保持私密性(甚至是非常方便移動的私密性);保持產品自身的廉價性(相對于客廳大型電視而言,2000-3000的主流價位,是微投的優勢之一);同時保持“體驗差異性”(只不過這次的體驗差異,與傳統第二臺電視有顯著不同:兒童電視主要是動畫片的天下,微投無屏電視則是巨幕影院的天下)。
傳統家用投影機,帶有太多的應用專業性,這決定了它們必定是少數人的需求;激光電視直接對標客廳主角,且價格高昂,只能成為高端市場的窄眾需求;微投無屏電視則切中私密大屏和第二臺電視的體驗價值,并以經濟性為前提、可收納性為特色,實現差異化的市場擴張。
尤其是在高清普及,4K上路、電影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家庭第二臺電視必然不是“顯示性能折扣化”的產品,更可能是微投無屏電視這種“長板足夠長”的特殊產品。
內容驅動的微投家用消費模式
微投產品應用的家庭化不是一個假設:目前這種應用已經占據微投市場半壁江山。微投產品家用化的真正問題是:它能否如傳統第二臺電視那樣,成為千萬級銷售規模的硬件!對此,筆者認為“內容驅動”模型是微投行業最應該關注的理論。
在電視市場,擁有一種基本的規律:即更高清晰度內容的出現,總是帶來更大的顯示屏幕需求。具體的技術體現則是,32英寸電視機,1366*768分辨率的產品為主導,55英寸電視已經是4K的天下,75英寸電視則主打8K標準……
電視機屏幕越大越是追求高分辨率。反過來,越是擁有高分辨率的內容,電視機也就越追求更大的屏幕。這一點甚至適合于電影院線:IMAX巨幕如何誕生的?前提不僅僅是顯示技術的進步,更是2K內容高度普及的結果。
內容驅動屏幕尺寸,這個邏輯的最簡單表述是:數字高清時代,客廳電視越來越大——這種追求為何要在第二臺電視上放棄呢?微投無屏電視,恰恰能提供一種,廉價、便捷與大屏并存的體驗。這個產品符合第二臺電視機的核心需求“必須經濟上可接受”,同時更符合“數字高清”的內容趨勢和消費者觀影體驗的追求方向。
如果將內容驅動家用大屏的觀念再放大一些,這里面不僅有“數字高清普及”這種真實的技術進步的支撐,而且還有“如火如爐”的電影文化和情懷的支撐。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550億票房世界第二;5萬塊熒幕世界第一。不過,在“人均大法”面前,這些數字都還只是“開始”。這種大片、巨幕文化,一旦形成情懷積淀,足以撬動家用觀影市場的發展,促進家用大屏的普及——微投將是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數字高清網絡、大屏電影內容、海量網絡視聽節目:家用市場的電視巨幕化、第二臺電視巨幕化,已經是“萬事俱備的態勢”,唯獨缺乏的是“消費觀念和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家用化的微投,市場大餅有多大
2017年微投行業銷量迫近百萬臺,這對于只有230萬臺規模的國內投影市場而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數字。業內預計,2018年微投產品會繼續高速增長,在投影總體盤子中的比例會超過60%。
但是,這些增量對于家用電視市場而言,依然是“冰山一角”:很多發達國家第二臺電視的普及率在8成以上。國內市場,一線城市的普及率不遜于發達國家,但是三四線城市和城鎮農村市場,第二臺電視占比還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而且,隨著二孩出生比的增加,老齡社會的發展、以及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差異化的第二臺電視的需求度會更高。這個市場規模在每年2000-3000萬臺之間,將成為未來國內電視行業增量的關鍵支撐。
當然,很多的理由表明,第二臺電視,消費者不會全部選擇微投智能電視,作為客廳電視外的補充產品。這些理由例如,微投需要小黑屋、微投雖然易于收納,但是看起來不像“大件”家電、手機視頻的發展已經導致TV視頻用戶的流失、更多的家庭可能選擇普通的液晶和OLED電視作為第二臺電視機等等……
然而,即便智能無屏電視只是占據家庭第二臺電視機一成的市場,也至少有250萬臺的規模。如果是兩成市場則可能達到500萬臺的規模。——無論是對于微投還是整個投影產業,這個數據都稱得上龐大:這也是為何彩電巨頭紛紛加盟這個產品圈的原因所在。
2017年TI已經推出4K級別的微投光閥芯片,同時LED光源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未來微投產品亦會不斷提升體驗品質。這將有助于微投產品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認可,甚至進入更為主流的應用場景之中。這將使得微投智能無屏電視“更具錢途”。
在保持“驢友”、“推銷商務”、“蟻族”三大傳統微投市場穩定增長之外,微投進入主流家庭消費空間。這是整個行業2016-2017年最大的變化。也是這個行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基礎。多元化的應用將進一步支撐市場規模的擴張,一個千萬臺規模的微投無屏電視市場也許即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