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份,印刷顯示又迎來一輪“關注”高潮:京東方和JOLED先后展示了55英寸4K印刷OLED顯示產品。面對這一輪“新突破”,很多人問大屏君:印刷顯示時代真的要來了嗎?
突破、突破,持續的突破
大屏君查閱的資料顯示,大尺寸印刷顯示技術的崛起自2012年,此后先后突破了10英寸、20英寸、30英寸的關口,并在今年實現了55英寸4K產品。
在BOE(京東方)對其55英寸4K OLED顯示屏的介紹中,包括采用全球領先的RGB全打印技術,對比度達1000000:1,高色域為NTSC 96.8%,材料利用率能達到90%,在設備和耗材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等等內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采用RGB三原色印刷技術,這比簡單的單色印刷,以及今天大尺寸OLED采用的白光OLED蒸鍍技術顯然高出幾個檔次。
12月6日,JOLED展示的首款大尺寸OLED——55英寸4K OLED顯示器,并沒有詳細的技術資料。不過,JOLED方面稱一款21.6英寸4K醫療顯示器已經商業化生產,一款21.6英寸4K華碩ProArt PQ22UC將很快發布。可以說在印刷顯示的商業化上,JOLED走的比較快。
此外,11月份,國內顯示產業另一家巨頭,華星光電再次表明了將在下一條10.5/11代液晶面板線中配置部分印刷OLED產能的規劃——這是得大屏君已知的,印刷顯示產品唯一具有明確項目時間表的大尺寸產線計劃。形成對比的是,JOLED方面明確表示過短期沒有投資彩電等應用的大尺寸印刷顯示產品線的規劃。
當然,除了大尺寸顯示外,國內外顯示企業在小尺寸印刷顯示的“高精細度”像素實現方面也有不少的發展。2017年底,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的建立,更是讓印刷顯示成為了國家戰略。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以深圳和合肥為中心,華星光電和京東方兩個顯示巨頭為后盾的印刷顯示產業化研發軍團。印刷顯示上,我國已經呈現出起步雖然晚于國外,但是進度已經迎頭趕上,或者部分領先的局面。
OLED成競爭中心,大家更關心印刷何時落地
年底以來,顯示產業的另一個巨大的消息也與OLED有關系。即三星可能在2018年中期,將一條8.5代線L8-1轉換為QD-OLED(量子點OLED)面板生產基地。這是一條月基板投入量達20萬片的大型液晶面板線。如果能夠逐步順利轉換成新的QD-OLED,意味著三星渴望在OLED電視領域對LG形成奮起直追之勢。
對此,大屏君認為,OLED次世代彩電的決戰戰役即將打響。在過去兩年,OLED彩電銷量連續翻番,LG廣州工廠有條不紊建設,韓國10.5/11代線更提上日程之時,三星對OLED的加碼可謂之“薪火相助”。
顯然,OLED是左右面板企業未來的必爭之地。京東方、華星光電也不例外。從京東方來講,2016年曾經推出過采用白光OLED蒸鍍+彩色濾光膜工藝(即LG路線圖)的產品樣品,但是并沒有最終大規模量產。同時京東方亦在持續研發大尺寸印刷工藝產品,并在今年底推出55英寸4K產品——這是2017年建設的合肥京東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印刷顯示實驗平臺的最新成果。
對此,大屏君的評價是:京東方真的想在OLED上“大干一番”——不僅在中小尺寸柔性OLED布局了3條六代線,更是在大尺寸化OLED上兩條腿走路,蒸鍍、印刷兩個工藝都有深入的嘗試和不錯的成績。同時,京東方合肥實驗條件是每月300片8.5代線6切后的印刷工藝——55英寸已經是這個實驗線最大的尺寸。然而,8.5代線6切印刷,這樣的工藝流程效率不佳、亦不能制造更大尺寸的彩電。如果要大規模投產,至少要達到8.5代線2切印刷或者10.5代線4切印刷的“巨幅”尺寸才行。LG的蒸鍍大尺寸OLED產品也是從最早的8.5代線4切蒸鍍、2切蒸鍍,發展到現在整版印刷的。
尤其是從未來大尺寸電視機的發展趨勢看,10.5/11代線正在成為主要的供給來源。面對這種面積近10平米的玻璃基板,能否一次蒸鍍或者印刷OLED還是未知數:需要設備、材料和工藝各個工程環節的進步。
對于JOLED這家看似領先的日本廠商而言,現在最大的問題則是,在2017年12月, 4.5代試驗線上開始商業化小批量生產21.6英寸4K OLED面板之后,能夠盡快籌措到足夠資金完成2020年在石川縣能美市建立大規模的5.5代生產線的計劃——JOLED目前尚無大尺寸化產品的生產線規劃。JOLED的55英寸樣品,更多的是用來說明自己的技術實力,進而爭取現有項目的融資。
以上的分析,大屏君知道,不免讓很多人對印刷OLED的落地有些“悲哀”:但是,實際上55英寸已經是目前最主流的彩電尺寸,這個突破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而且,工藝覆蓋的玻璃基板面積總要從小到大的延伸——從專用實驗線看,55英寸差不多就是“實驗線建設投資研發產出比極限”。即大屏君判斷,京東方、華星光電和JOLED等都在面臨著在規;纳虡I產品線上驗證印刷顯示工藝的任務——這將是大規模量產前,最后的“技術實驗”。
如果非要大屏君說一下“最后的驗證”需要多久能夠完成,大屏君認為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足以:也就是2019年之后,印刷OLED行不行必然會有一個結論。這個時間點恰趕上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第二條10.5/11代線的設備采購高峰。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大尺寸印刷不容易,為何要如此拼
在國內顯示行業,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兩個巨頭牽頭,都各自動員了10億元左右的資金,投入大尺寸OLED印刷顯示的工藝研發之中。這顯然是一筆不菲的投入——如果技術路線圖失敗,例如此前佳能和東芝的SED顯示路線圖的失敗,這些研發投資基本會“打水漂”。
那么問題來了!巨頭為何要堵上這么大的本錢,來砸印刷OLED呢?
首先,大屏君要說的是,別看LG的OLED(白光蒸鍍)賣得歡,其實這項目還在持續賠錢。為什么呢?因為蒸鍍工藝本身的材料損耗更高、成品率壓力大、設備效率和維護成本高。而印刷OLED直接能將材料效率提升到90%——OLED材料是OLED顯示屏中最昂貴的“零件”。材料效率是蒸鍍的幾乎5-10倍,同時還不需要昂貴的金屬掩膜,印刷OLED的最終價格有望和現在的液晶電視不相上下。
所以,可以說,突破不了印刷顯示,OLED彩電就只能在“高端市場”混混,根本無法實現普及。如果有顯示企業致力于提供一種普及性的OLED彩電,印刷技術是唯一可選的工藝路線。
其次,國內顯示產業最大的“心病”是什么?就是沒有定價權。為什么沒有定價權呢?因為你的產品技術路線和規格是跟著別人走的。大屏君認為,雖然利用大力建設10.5/11代線的機會,本土企業在液晶大尺寸面板上取得了主動權和成本優勢,但是這頂多算是“平手”。而一旦在大尺寸印刷OLED上本土企業取得了領先優勢,那就徹底扭轉了自CRT彩電以來,四十年本土顯示企業沒有市場定價權的被動局面。
或者說,一旦印刷OLED成功,那么本土顯示產業的收益是巨大的:定價權、產品定義權、未來路線的引領、上下游的聯動……好處就如同天女散花。如果將研發看成賭博,那么“可能收益”的大小,也就決定了敢于下多大的賭本。
當然,大屏君知道京東方、華星光電在印刷OLED上的努力,不能用賭博來形容。他們是基于嚴謹的技術論證和實踐而做出的戰略選擇。這一選擇的成敗也關系全球顯示面板業未來格局和走勢。
資本,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
京東方的OLED印刷實驗已經走在世界前列,這離不開10億元的巨額投資。中國顯示產業的未來,與中國企業和產業界的強大資本實力分不開的。
對此,大屏君了解到,WOLED的發明人、日本山形大學有機材料系城戶淳二(Junji Kido)教授就曾指出“由于投資能力的問題,將來大型的有機EL產線依舊不太可能在日本出現”。事實上,JOLED作為在印刷顯示進程上最快的企業之一,卻在融資上屢屢遇到難題,甚至成為威脅其生存的問題。
媒體報道,為了實現2020年開始量產采用印刷式技術的5.5代線月產能2萬片的OLED面板,JOLED計劃增資1,000億日圓,不過截至2018年6月29日為止,JOLED僅接獲來自Denso(出資額300億日圓)、豐田通商(100億日圓)、住友化學(50億日圓)和Screen Holdings(20億日圓)等4家日企的出資,合計出資額僅470億日圓、還不到目標值的一半水平。
對比而言,京東方三年來啟動的兩條10.5代液晶線、三條6代柔性OLED線項目,總投資就高達2300億元。是JOLED 5.5代線計劃的幾乎30倍。正是這種巨大的財力,讓后來居上的本土面板業成為OLED時代規;奈ǘ婕抑唬捍笃辆裏o數次看到業內專家的感慨——資本驅動下,未來的顯示面板也就是大陸與韓國之爭。
由以上對比可知,本土OLED印刷技術的攻關是在強大的資本和產業力量推動之下的。這與一些地區和國家的純技術性研發不可同日而語。大屏君認為,在這樣的巨大的戰略資本支撐下,OLED印刷工業的普及時間很可能遠遠超過日本專家預計的7年,乃至于在3年內就有望形成顛覆傳統的趨勢!@是這個產業最好的方面,這更是得益于中國企業的巨大力量和戰略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