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三星電子攜手萬達電影、哈曼(中國)完成對北京萬達影城CBD店2號影廳的全面升級改造,正式推出華北地區首家三星Onyx影廳。——據說這是華北地區首家LED電影放映廳。對此,正面的意義是三星LED電影屏持續推進,反面的意義則是“去年到今年,巨大的華北市場剛剛拿下一個影廳”。
大屏君覺得,以上兩種解讀代表了不同產業人士的心聲,包括LED屏和傳統放映機廠商的不同觀點,也包括“電影院線”市場對新技術的差異性態度。
三星牽頭,LED大屏企業樂見其成
2017年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熒幕數量增長到超5萬塊。其中,2017年全國新增銀幕9597塊,總量和增量都穩居世界電影獨立市場第一位。即便不是2017年這樣的增量高點,在2012-2016年,六年時間國內熒幕亦增加37658塊,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09%。
即,大屏君注意到過去七年,平均每年6800塊熒幕的增長規模,如果按照每塊熒幕投入放映設備投資百萬計算,這已經是一個70億的大市場——對于專用顯示設備,這不是一個小數字。對此,LED大屏行業亦心知肚明。
然而,勢必有人問,如此增速能否持續、市場會不會在飽和之后下降:對此,大屏君覺得,一方面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電影文化還未全面被開發出來,市場空白點還很多,人均熒幕數量顯著低于北美和歐洲——如果人均數值達到美國的7成,我們的總熒幕量還要翻番。另一方面,電影熒幕不是“長壽資產”,即便按照紙面壽命10年看,我國每年需要更新的熒幕數量也會在5000-10000塊之間。
以上分析,大屏君得到的結論是,電影放映設備市場,每年50-100億元的規模,總是可以期待的。因此,如果有企業有某種新技術,能夠打入電影放映這一市場,這些企業總會非常努力:例如三星的LED電影熒幕、中影光鋒的激光放映機等等。其中,LED電影屏,作為一個新的LED屏應用細分場景,非常受關注。
從三星來看,其無疑是LED產業的國際領軍者、同時卻在小間距LED室內屏應用上“落后于國內眾多品牌的市場布局”。這使得三星期望通過“高端市場,高端技術”突破市場瓶頸,實現彎道超車。高端技術上主要是指Micro LED與Mini LED;而高端市場中,電影放映屏幕則是三星選定的重要突破點之一。
當然,大屏君亦觀察到,三年以來期望在電影放映上使用LED屏的企業并不少,例如國內LED室內屏的領頭羊之一利亞德就曾有過相應表示。但是,對于電影放映市場而言,LED屏落地卻并不容易:因為,人們對LED屏的傳統映像來自于室外廣告屏——粗糙的顆粒畫面、經常出現的點缺陷、單元模組損害和亮線暗線色線等故障:這種形象與電影放映高大上的畫質、穩定性需求形成了鮮明對比。
后者就決定了,只有三星這種有“巨大品牌加成光環”的企業,才能推動“電影院線”嘗試嶄新的放映技術。雖然三星從去年開始的市場推廣依然“難言規模”,卻著實是在為整個LED顯示行業“趟雷”——由此,LED大屏產業無疑“毫無雜音”的支持三星的嘗試,支持LED大屏進入電影熒幕市場。
電影放映百年投影路的破局,投影圈喊“踩”
如果說三星是來破局的,那么作為電影熒幕市場的既得利益者“投影行業”無疑沒有任何理由支持這種“新技術嘗試”。何況自電影誕生以來,投影放映技術就是“吃獨食的”。
大屏君在電影放映機投影產品品牌那里聽到很多“有意思的觀點”:例如,與投影機一臺主機的產品構成比較,LED電影屏幕維護“更復雜”——因為,很多拼接單元、拼接處理器、眾多連接線路,以至于點缺陷問題等等;再例如,所謂LED屏更高的亮度表現,破壞了電影觀看的“暗文化”,也干擾電影觀看時的“精神集中度”。
當然,真正拿在電影放映機投影廠商手里的王牌還是“系統成本”:一個在畫質細膩性、連續性表現出色的LED大屏體系,往往比投影機產品價格更高——對于標桿的模范放映廳這不是問題,但是對于普及市場而言,誰占據成本優勢誰才真正能占領市場。
對于三星LED電影屏的成本,大屏君并不了解。不過從中東、泰國,以及此次萬達披露的案例看,每一個都高大上,都不是經濟性項目。而且,投影業的人士也認為,以三星LED屏的定位和品牌附加值看,即便LED電影屏真的能制造出“廉價產品”,也不會是三星來主導——廉價的LED電影屏可能還是最終回落到本土LED屏企業兜中。
因此,投影業對LED屏在電影放映市場的嘗試,主要態度集中在兩種觀點上:第一是,投影產品陣營自信滿滿,不認為這一市場出現了根本性動搖;第二是,認為一旦LED屏突破成本、效果和可靠性瓶頸,投影和LED屏會有一場“硬仗”。而且,兩種觀點現在都“有理有據”各不相讓。但是,無論哪個觀點,現在都無法幫助投影業形成一種應對三星LED電影屏的“可行方案和戰術”。
對此,大屏君覺得,投影產業對三星的LED電影屏,核心態度還是“觀望”二字——畢竟作為既得利益者,其可騰挪的空間更多。
嘗試本無妨,電影院線巨頭愿意“有競爭”
LED電影屏到底行不行這個問題上,大屏認為,最主要的當事人,也就是“出錢”的人,電影院線運營方的態度也很重要——事實上,這些最終買單者的選擇,才是核心問題。
這方面,一個顯然的問題是,例如開頭提到的萬達,五千多塊熒幕,基本都用的投影放映機——而且用起來很好,競爭對手也都用的是這個。現在要換一個新技術的產品,肯定要突破:決策成本、機會成本、采購成本和觀眾體驗效果四關。用俗話說就是,原來的系統挺好的,為啥要用全新技術的系統呢?不能單單是你宣傳彩頁介紹的“花里胡哨”。
同時,從行業整體格局看,全球的電影放映投影機,基本被巴可、科視壟斷。此外索尼、NEC等品牌的份額,都與其相差甚遠。這種格局對于電影院線的采購而言并不是“很有利”——兩個龍頭的競爭,可選擇度有限,尤其是萬達這樣的大型院線,采購量大的時候不得不“雨露均沾”。從這個角度看,大屏君認為,院線企業都是希望有一個“競爭產品”出現的。這也是萬達這次采購三星一塊LED大屏熒幕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目前院線市場對LED電影屏的態度,并不是從“LED屏的技術出發,看中亮度、HDR、色彩等宣傳特性”,而是從“競爭選擇出發”,在成本和風險可控前提下,嘗試新技術產品。
“只有嘗試過,才知道真正的味道”!電影院線對LED電影屏的態度就是如此。大屏君認為這種態度有兩層含義:第一是,電影院線愿意給新技術機會,第二是,電影院線對新技術并不完全信任。然而,無論如何,有嘗試的機會,LED電影屏就能證明自己“是騾子是馬”。而且在今天電影院線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一個新技術也可作為“差異化體驗的營銷點”。
總之,LED電影屏這個問題上,充滿了“觀望、嘗試、努力”等不同陣營的動作因素。而最終LED電影屏能走多遠,更取決于效果、成本與穩定性的“實踐檢驗”。三星萬達聯手,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開端之后還有大量的市場和技術性工作需要完成。LED電影屏距離真正威脅投影放映機,還有一段艱難的路程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