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激光電視銷量增幅接近2倍。這是一個很棒的成績。但是,大屏君知道,市場爆發下每個激光電視品牌“都不滿意”。因為,如果按照品牌看,突破2萬臺的就已經是“大拿”。而這個數量很難支撐“有效的盈利”。
所以,激光電視如何進一步沖數量,在2018年繼續實現連續翻番,甚至拿下20萬臺的年度目標,就成了行業玩家“最需要研究的問題”。
激光電視,銷量如何獲得
據大屏君觀察,目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小小的共識”:2017年激光電視的黑馬是誰?9999元的米家激光電視。小米的粉絲能量、最低的產品價格,讓亮度只有一千多流明,被行業譽為“微投芯”的激光電視產品“成了銷量大戶”。
小米的成功,說明粉絲的重要,也說明了價格的重要。反而是,激光電視行業技術水平的根本代表:“亮度”指標,有些“不重要”。這個現象也讓大屏君“大感意外”。但是,細想想,1000+的亮度并非不可接受:傳統家庭影院投影機長期都是這個亮度水平;家用市場占比最大的微投產品,甚至還沒有這個亮度水平。
而且從應用角度看,“小黑屋模式”配合激光的“高顯色性能”,1000+的亮度也足以“體驗大屏”。這個亮度水平損失的只是“不能保障抗光幕下,電視化應用的效果”:應用場景和方式,性能,成本——這三個點構成了一個“可以妥協的矛盾”。大屏君覺得,小米激光電視的成功,除了粉絲能量外,對這個三角關系的把握是“重中之重”。
“有樣學樣”!激光電視行業的這點小規律,并非“大秘密”。這不,2017年12月份,海信激光電視推出了80英寸4K新品——小一點的尺寸,意味著更低的亮度指標成本,也意味著“市場最便宜的4K激光電視”。同樣的道理,堅果在2017年12月28日,上市了另一款萬元產品:9998元激光電視——以2000流明的亮度,控制產品成本,滿足普及型市場需要。
當然,大屏君注意到一個“特點”:即堅果和海信還是比米家激光電視“更厚道”——即便是以性能控制換成本,2000+的亮度亦足以滿足“彩電化應用需求”。
而且,大屏君為早半年購買了小米激光電視的用戶“深感不平”——同樣的價格,等上半年,也許就是堅果這樣幾乎高一倍亮度,卻價格相當的產品。這在投影這個行業:亮度就是性能、亮度就是屏幕尺寸、亮度就是應用場景、亮度就是金錢的技術規律下,豈不是重大“損失”?
2018年激光電視進入萬元時代
以小米激光電視為開頭、堅果年底扛鼎力作為中堅,萬元激光電視的大門已經被打開——這是2018年激光電視開年最好的消息。
大屏君為此特別研究了彩電的“歷史”,并以此來證明萬元價位的重要性。例如,2005-2006年,32英寸液晶電視首次規模化的進入萬元價位。這結束了液晶電視國內市場銷量長期不足百萬臺級別的歷史,市場容量很快進入500萬臺區間。
再例如,傳統家庭影院投影機在2009-2010年,1080p機型突破萬元價位,也成為了家用影院投影市場啟動翻番行情的開端。僅2009年,1080p行貨機型就獲得了50%以上的成長率。
同樣的道理,2016年,70英寸液晶電視首次進入萬元空間,也促使市場發生了質的飛躍。70+為代表的大尺寸液晶產品銷量迅速提升。當年國內市場出貨量幾乎有七、八倍的增長——2015到2017年70+以上液晶顯示產品國內市場呈現出“3-4萬”“30萬”、“近百萬”的“越級”增長。
由此可見,消費者對產品價格是“四位數”、“五位數”的觀感差異是巨大的。激光電視如果想進一步獲得市場普及,無論從顯示行業的“價格承受規律”,還是從激光顯示自身的發展趨勢看,突破萬元價位是最關鍵的“支點”。
對此,大屏君認為,普及的含義即包括了“高標準產品的全民共享”,也包括了“為了經濟承受水平犧牲一些性能”的雙重考慮。而2000流明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即保持了激光電視的“體驗價值”,又有利于快速打開市場成本空間。
2009年明基W1000作為國內市場首款萬元級1080P投影機(亦是2000流明),創造了家用投影史上一個銷量成長的神話。現在,堅果接棒,是不是意味著另一個“奇跡”時代的開啟呢?
讓價格、價值和市場愿景邏輯“吻合”
對于激光電視市場的發展,行業內一直有一個非常好的愿景:300萬臺每年的銷量。這個估計是按照激光電視占據彩電市場5-7%的比例計算的。
或者說,激光電視從未想過與液晶、OLED技術一較高下,而只是希望在差異化的大屏需求上,占據一分天地。即便是這一分天地,其規模也已經超過了傳統投影機市場的總規模!
但是,大屏君亦注意到一個事實:所謂的高端電視板塊,大多數是指接受5000元以上價位產品的消費群。(即市場均價兩倍以上價格的消費群。)這部分消費群的市場占比基本是5%。
所以,對于激光電視的規模愿景而言,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每英寸畫面的成本”,而是“總價”遠遠高于彩電市場的傳統高端線。而激光電視進入萬元以下價位,即是尋找價格、價值和市場愿景邏輯的“吻合”點。
從這個規律看,大屏君覺得“激光電視有多大的降價,就會有多大的增量空間”。10000元檔位基本是全年10-15萬臺市場的空間,9000元檔位則可能提供20萬臺的市場空間, 8000元上下的價位,市場規模可以上看30-50萬臺規模——而如果要希翼百萬臺市場,激光電視的最低價需要到6000元。
家用大屏時代來臨,激光電視需要走好“價格路”
對于家用大屏市場的發展,大屏君亦查詢到一些數據:全球液晶市場,2016年65+英寸及其以上尺寸產品供應量為500萬臺,2017年增長到1100萬臺,預計2018年將達到2300萬臺。同時,國際調研機構IHS Markit最新報告估計,75英寸(含)以上電視今年全球出貨量將到169萬臺,較去年的115萬臺(估計值)成長47%,2020年更預估翻兩倍至338萬臺。
無論是過去幾年的數據,還是對未來的預估,液晶電視都在走向大型化:即“65英寸的高度普及、75英寸及其以上市場的啟動”,正在按部就班的到來。這對于激光電視至少有兩重影響——第一,激光電視為代表的大畫面文化,更被認可;第二,和液晶產品目前的價格分布看,激光電視有點“曲高和寡”。
或者說,激光電視能否在價格上獲得與液晶電視可比的“差距”,而不是“高高在上”,將顯著影響“未來其與液晶在高端電視市場份額分布”的規律。
正因為這一點,大屏君認為:激光電視降價,不僅是其內在的技術規律、擴大市場的需求、消費市場的渴望,也是和液晶大尺寸化競爭的“生存基點”。后者不僅僅適用于激光電視領域,也適用于激光投影在教育和商用市場的發展規律。
總之,大屏君認為,2018年的激光顯示就一個要點:“降價”——萬元以下的價位幾乎是一個“不可妥協”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