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光學工程學會在武漢召開科技成果鑒定會,會上對烽火研發的“超強抗彎的G.652ULL光棒、光纖和光纜技術”和“135微米細徑保偏光子晶體光纖”項目進行科技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對烽火的科技成果表示高度贊揚,認為該成果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力促進我國光纖光纜高端技術的創新研究。
為解決骨干網、城域網、接入網以及駐地網等網絡用光纖兼容問題,烽火期望通過一根光纖技術打通兼容渠道,實現四網用光纖一體化。為此,烽火提出了同時具備超低損耗和超強抗彎的G.652光棒、光纖和光纜的研制方向,發明系列芯/包純硅芯摻雜技術,設計下陷低包層的波導結構,開發出高溫拉絲退火等系列裝置技術,實現超強抗彎G.652ULL光纖的成功研制。四網用光纖合一技術將減少繁瑣的中間環節,降低通信系統建設成本,從而有力促進我國光纖通信網絡的建設。長期以來,在光纖通信用新型光纖技術方面,我國光纖光纜企業一直在處于努力追趕國外先進企業的創新技術的階段。此次烽火提出四網合一光纖技術,使我國在高端光纖光纜創新技術方面,走在了國際光纖技術研究的前列。這將有力彰顯我國智能制造的創新能力,大力提升光纖光纜行業的國產品牌的影響力。
另外,隨著人類將目光越來越多的投入到太空中,如何能使光纖這一在地面改變人類社會的技術應用到太空中,也成為眾多科學家研究的熱點。普通光纖由于摻雜問題,在太空應用具有較大困難。光子晶體光纖因其新穎特性,成為光纖技術在太空應用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光子晶體光纖在太空的應用技術,烽火著力進行了“135微米細徑保偏光子晶體光纖”項目研究。烽火聯合國內領先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多年刻苦奮斗,提出了一種全新的保偏型光子晶體光纖結構,開發出窄溫場高溫爐、精密點陣排列、精細化微孔控制以及氘化抗輻照等諸多技術,實現了135微米保偏光子晶體光纖的創新研制,解決了低損耗與抗輻照難以兼容的難題, 1550nm損耗達到約1dB/km,為目前已報道過的光子晶體光纖衰減記錄中為最低,同時創新設計的135微米尺寸,可全面滿足光纖陀螺高精度和小型化發展的需求。2017年4月,基于該光晶體光纖研制成功的國際上首個高精度光子晶體光纖陀螺工程樣機實現了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首次搭載飛行,獲圓滿成功,打開了光子晶體光纖應用太子空的大門。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源動力,烽火在光纖光纜的技術創新上克難奮進,成功實現了一系列的光纖創新研究成果。秉承40余年的光纖技術研發底蘊,烽火將堅持創新驅動,高舉我國高端光纖光纜創新的國家隊大旗,大力發展超低損耗、多芯光纖、少模光纖、OAM光纖等前沿光纖通信用光纖,深入研發保偏光纖、摻鐿光纖、能量光纖以及摻稀土的光子晶體光纖等系列實用化技術,為光子技術更好的服務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