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擔心康佳會走向樂視風或早年國美風,我希望,即便有所變化,盡量成為聯想控股風吧,那樣或許能讓人淡定一些。
從它最近的中報中透露的最新動向,給筆者潛在的感受就是如此。
8月25日,深康佳A發布了2017年中報。數據顯示,營收114.06億,同比增32.49%;凈利3087萬,同比增140.53%;EPS為0.01元。
同比增幅嚇人,實際數字卻并不出色,看得出之前業績慘淡。家電業尤其黑電整體板塊一直不怎么樣,估值也低,但100多億營收凈利僅3087萬實在難說出口,且這凈利還不是來自主營,而是營業外收入,主要是資產處置。康佳同期經營性現金流為負,數字還挺高。整個中期實際業務面,并不好看。
不過,財報數據本身還反映不出真正動向。
近日,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鳳喜對媒體表示,20年前彩電是高科技產業,還是最性感的。“不過,2000年以來,我們關注焦點是傳統企業如何轉變”,并強調,“康佳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將轉型投資控股平臺,彩電業務則謀求獨立上市”。
這基本給康佳定了中長期調子。但隱含的信息,讓人覺得有些不踏實:
一是,彩電業之前確實性感,但要說2000年以來康佳關注焦點就是“傳統企業如何轉變”,明顯托大,有點為眼下找臺階的意思。二是,“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轉型投資控股平臺。其語義重心在后面,說明整個集團架構將是投資驅動,彩電業務地位次之。三是,明知彩電業務不景氣,還宣布謀求獨立上市,其用意何在?
筆者的預感是,彩電業務接下來可能想融資,比如釋放部分股權,引入戰略資本,如此,既可獲得資本外援,也可擺脫包袱壓力。至于尋求IPO,短期可能只是說辭,尤其可能用這個由頭吸引戰略資本。
這里面一定有康佳集團的資本做鋪墊。畢竟,現有的康佳A若失去彩電主業,那整個就主業空洞化了。投資者很難同意,就算同意,它自己這個周期怎么填補空洞,也很難。
對比之下,樂視和國美這兩家公司都曾有過將旗下上市子公司過度工具化的典型經歷,康佳集團未來也不排除走向依托旗下上市公司作為平臺,為投資業務創造新的融資條件的路徑。未來,很有可能出現類似的工具化一幕。到那時,本質上,家電業之于康佳集團,就像樂視網之于此前的樂視控股、國美電器之于鵬潤。
這看起來像是很平常的集團化架構,類似聯想集團之于聯想控股的形式,但同樣架構里,核心業務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樣。筆者認為,劉鳳喜的邏輯,應該建立在康佳家電主業至少在中國獲得相當強的地位才好發出上述表態,如果只是為了轉型,即便有這樣的邏輯,也不過是空架子。
另一方面,2015年康佳經歷過一輪極為嚴重的震蕩,足以“留名”全球商學院經典教材,讓人不得不擔心,康佳是在尋求一種妥協,過度迎合大股東主導的變革。
康佳作為中國老牌家電企業,有近40年的歷史,當年曾是中國CRT時代三巨頭之一。它的意識應該說都不落后,但沒有真正的能力整合關鍵資源快速引導,更多停留在意識與理念階段。
這種體制給康佳帶來諸多約束,導致它與大股東之間不斷出現矛盾,主要矛盾集中在同業競爭。在中國,家電制造企業基本都是地產企業,康佳的商業模式注定了無法真正脫離土地經濟與地產形態。但由于大股東主業也是地產(主要是商業地產),雙方之間同業競爭矛盾持續很久。
對康佳來說,地產業務有雙重意義:一是天然的工業地產形態;二是有許多配套項目很容易變通轉化為商業地產形態甚至商品房,從而能平衡自身家電業務運營的壓力。多年來,它手中的地產確實也增值不少。格力、海爾、海信、長虹、TCL,地產業務也都不弱,有的早就是上市公司了。康佳因為受制于華僑城,雙方持續博弈。后來為了一處關鍵地塊,甚至對簿公堂。
幾年來,康佳危機感很深,主業被對手拉開距離,它對業外收入就有一定依賴,地產業務能平衡部分風險。另外,華僑城雖身為大股東,并非絕對控股,只是占據逾20%的比例。不過長期博弈中,它持續占據上風,利益代表占據康佳A董事會最多席位。這種局面也導致過去多年康佳管理層與普通員工一直缺乏激勵措施。與其他同行相比,它顯得相當被動。
反復博弈之后,華僑城重新主導了董事會,康佳重獲安定。整個2016年,主業元氣恢復,雖然利潤沒有真正的變化,許多業務主要來自資產處置,但是智能化轉型尤其是互聯網服務取得不錯的成效。當然,最大的看點在于年末落實的全球高管人選競聘。雖然有些方面很難立刻改變,但仍還有新的血液流入。
2017年以來的康佳,基本上就在重新定位。它一是迎合華僑城整體轉型,二是自身也在尋求變革,這一步確實取得了成效。中報至少再度盈利,雖然更多來自營業外收入,市場倒也穩定下來。
但是,不難看出康佳集團眼前的改革并不徹底,它依然有兩重風險:
一、轉型投資控股平臺,我們并不擔心它的資本力量,更多的是它需要豐富的投資經驗。康佳這方面積淀不深,雖有新的人馬幫持,想短期建立起口碑,還很難。而且,它并未投資那些新創項目,更多追求能更快產生投資效益的領域。
二、家電業務,過去為康佳集團甚至華僑城創造了很多營收,較長時間里,現金流也發揮了作用。但是眼下,康佳集團對于這部分業務有透支的可能。在投資控制業務壯大之前,家電業務還不能過度弱化,否則整個康佳集團都可能顯得空洞化。
2017年,康佳營收目標是300億,凈利要達到3億。這意味著,家電業仍會是核心營收倚重,而利潤恐怕仍會來自業外。
筆者說康佳轉型,讓人不淡定,并非完全否認它選擇的這條路徑。它確實有一種新的味道,不但可以進一步消除與大股東的同業競爭關系,也可以化解地產政策調控與彩電板塊成長的雙重壓力。
但康佳主業談不上穩固。它在跟時間賽跑,如果不能盡快形成新的造血功能,尤其是利潤點的挖掘,會面臨坐吃山空。2017年中報雖然表面盈利,但是建立在透支某些資源基礎之上,在筆者看來,2018年的康佳,將會面臨一波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