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行的電子課本、多媒體課件、數據評價系統支持的仍然是講聽練考,這些看起來很高端,很熱鬧的東西,依然散發著一種濃濃的“老酒”味道。
信息技術的“新瓶”+傳統教學的“老酒”
我國推動的“互聯網+”行動,引領信息技術進入創新應用的新階段,提出了“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的要求。
從總體上看,教育生態沒有發生變化,學生學習特別是中小學課堂學習,沒有發生變化,信息技術仍然支持的是教師的教,而大量教師的教,仍然是教學主義的。
電子課本:
就是原來紙質課本的PDF化,有些圖片變得可以動起來,鼠標一點,就能告訴孩子如何聽、如何讀、如何寫……
但這種課本依然打著明顯的知識本位的印記。不管點到哪里學哪里多么方便,它依然“告訴型”的教學模式,不用孩子主動動腦思考。
多媒體教學:
主要是支持老師教的一種手段,如微視頻,主要的方式還是聽講,只是變課上老師講為網上老師講,好處是可以反復聽,聽最優秀的老師上課,但依然是以老師為中心講授型課堂。
數據分析與評價:
題庫和刷題,是原來題海戰術的升級版,根據做題目的對錯、多少,會自動生成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和分析看起來很科學,但支持的是不斷訓練,無法對孩子學習給出科學評價與反饋。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革命
不少人只是把教育信息化看成是技術與工具的應用,不能從時代的高度,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一場深刻革命”。
在一些課堂上,舊的教學方式在技術的支持下,反而變本加厲,數字化課堂似乎走進了一個難以走出的困境。
思考一:信息技術不是一般的技術
信息技術是劃時代的技術,像蒸汽機、電氣化一樣,代表一個時代的到來。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整體思考教育改革創新。
信息技術為學習的革命“展現了激動人心的前景”。我們需要把教學改革與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統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互聯網技術、學科改革要求、學生學習心理等諸多要素,融合創新,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
思考二:教育信息化不只是用技術
面對新技術,現在往往是有什么技術就拿來用,沒有細細地思考如何用,如何與我們的新課程完美融合。
實際上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應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
我國好些地方已經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給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帶來新的機遇。
但新的技術不能僅僅是傳遞學習,而應該是支持學習者的學習、經歷,體現學習者的深層學習行為,要更多支持的是個性化學習。
我們需要的是運用互聯網技術,促進課堂的變革轉型,形成與時代發展相應的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課堂,進而大面積促進課堂轉型。
思考三:互聯網+教育,是融合創新
互聯網+開啟了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新階段,它以應用為導向,通過融合創新促進課堂的變革與轉型。
未來我們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
在網絡環境下,我們的教育模型和原來完全不一樣了,開放的環境、共享的資源、融合創新、變革轉型,引領跨越完全適用我們的教學改革。
什么才是信息化下的新課堂?
新技術+新課堂,努力改變的是班級授課制下,大一統的、整齊劃一、缺乏個性、極少創造的課堂,形成民主平等、互動對話、主動積極、個性創造的課堂。
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但個性化并非沒有標準,每門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仍然是教學的依據,新的范式追求的是有標準的個性化學習。
新技術+新課堂,綜合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產生的各種數據及時生成和深入分析,這些數據是在拓展運用中實時形成,可有效提醒和改善孩子的學習。
新技術+新課堂,是以機器為中介的。
支持的是學生的學習,追求的是新課程和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學生中心、學習中心、線上線下融合、交互探究的課堂,并且積極探索學科內外課堂內外的融通,逐步構建互聯網+學習新生態,不斷優化育人方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