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課堂、個性化學習、項目式學習、STEAM教育、自帶設備(BYOD)等教學模式不斷提出,臺達電子因而推出暢享匯課堂互動教學助手,暢享匯應市場需求而發展、應客戶需求而改變升級。現今人們用“指數變化”、“混合思維”、“奇點來臨”來概括這一人類歷史從未有過的變革;談及知識獲取,人們用“信息爆炸”、“數字化閱讀”來描述數字時代的知識傳播與分享。
承載知識傳播與技術創造的教育行業,卻在數字化時代走的步履蹣跚:一百多年前延續至今的課堂模式、應試教學模式下而產生的流水化學生復制,對中國教育的痛斥更是振聾發聵。
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
許多教育學者、老師都在探求這個問題的答案。
學習空間不斷注重靈活性與開放度,學校通過新的設備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FACEBOOK投資1億美元建設AltSchool,從能力教育到教育能力的斯坦福大學啟動開環計劃,馬云創辦云谷學校,華為創辦愛為書院…
這些先行者的教育改革探索不斷用行動告訴我們:當教學法轉向以協同為導向和以課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當知識傳播面臨數字化時代帶來的移動性與開放性,技術成為聯接教學法與學習結果的關鍵因素。
以扎克伯格投資的Altschool為例。這所學校的工程師和教師團隊人數相等。
45位曾供職于Google,Uber的工程師對45位老師進行1對1的技術支持;
這里提倡教師通過技術工具輔助教學,引入網絡資源豐富授課內容,
對每個學生的上課使用設備情況進行預覽,從而了解學生在學習什么內容,加以輔助指導,
設置答題環節,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
這所班級學員群組,相互分享文件,視頻;
學員之間分組討論,各組可把討論結果投屏顯現,方便對比分析;
比起用酷來形容這所學校,可能“遠見”更合適。
從AltSchool的幾種教育模式變革就可以看出,學習已變得日益豐富和復雜 : 科技正在帶來眾多新的學習方式,以及支持這些方式的工具 ;
學生也正在尋求更具合作性和創業性的學習體驗 ;
跨學科研究的需求正在激發新的學術關系與互動;
而且,就學習行為而言,由于電子資源和移動設備的普遍使用,學習和探索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
這也啟示我們,如何利用技術聯接新的教育理念?如何用技術聯接學生與教師?如何利用技術讓傳統教室煥發新的活力?也應該被納入學校教學設計、信息化改造以及教育模式落地的思考范疇中。
學校信息化改造是否意味著“重造”?是否意味著
需要投入很多時間與精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故事。
在今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中,1887年出產的博世老機床,在添加了4個傳感器,1個數據轉換裝置后,我們欣喜的看到了一個景象:這臺2個世紀前的機床上所有運轉數據,都被傳送到了一個屏幕上,進而可以傳到互聯網、云端,進行分析和監控,幾個簡單設備就實現了幾個世紀前裝備的數字化。
我們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種模式?通過某些設備,聯接舊有設施與現代技術,讓所有設備都能通過現有工具,完成一次迭代。用低成本的手段實現教育變革與智慧校園,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可能性?
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為了實現基于小組討論、靈活互動式學習模式、開放的學習空間,在北美與意大利地區應用廣泛的一種低成本智慧課堂解決方案—— 臺達暢享匯課堂互動教學助手。
臺達暢享匯NovoPro就像一臺路由器,聯接起學校所有現有設施設備,讓師生的各種操作系統的設備(手機、電腦、平板)屏幕輕松的投射到課堂幕布屏幕上,實現:
老師不必再局限于講臺;而且各類BYOD設備電腦,平板、手機都可以加入互動課堂,隨時隨地投屏顯示;將小屏幕投射到大屏幕,也方便大家溝通交流,不必再圍著一臺電腦討論;四分畫面功能,分小組討論更加方便對比分析。老師對學生做業或課題進行批注說明,師生共同交流。
智慧課堂的特征在于聯接性與互動性
《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談及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時這樣描述:“流動性與聯接性,是這個時代的特征,數據是流動的,例如新聞、音樂、電影,還有臉書、微博、微信等等這些都是數據的流動。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分享,知識在其中的流動與互動,教育也就在其中發生了。”
隨著教學法的變化以及課程設計對協同式學習的提倡,更多的合作式小組學習已經在教室中開展。加之學生對小組學習、探索性學習的渴望,以及學生角色漸漸強調從知識的消費者到創造者的轉變,所有這些趨勢都在指向人們需要聯接度更高、更易于社交與知識傳播的學習空間。
而在智慧課堂的建設中,空間的傳統分類方式與使用習慣正逐漸失去其意義,與之伴隨的是各式各樣的活動混合在一起, 空間不再那么專門化, 學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老師與學生的界限變得模糊,只是的創造者的身份也逐漸模糊。教室不再是裝載師生的‘教育容器’,而是教學空間、知識展示空間、信息傳遞空間,同時還是情感交流的場所。
在學校信息化改造的過程中,除了思考如何通過空間、教學法和技術的融合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探索主動學習空間和交互式學習技術相適應的學習方式以外,也需要注重課堂的互動性,實現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聯接與交流。
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協作型學習設備臺達暢享匯NovoPro,就為教室使用者提供了多樣的選擇。借助通過臺達暢享匯NovoPro連接設施以及群組優勢,產生出協同增效的作用,極大的提高了課堂上的知識容量與傳播范圍,實現了知識在課堂中每一個人之間的分享。
而教師,通過臺達暢享匯NovoPro可以更好的從知識的傳播者變成引導者:通過教師的終端設備把控課堂節奏與課堂管控空間,及時分享點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與創意。老師引導 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積級能動性。
教育技術需要具備易用性
未來學家、發明家雷·庫茲韋爾曾說:“不斷減輕人類痛苦是技術持續進步的主要動力。”而教育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減輕老師與學生的學習負擔。例如為了減輕老師板書的書寫壓力、提高速度,而出現的電子白板、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為了讓偏遠地區、教育落后地區有機會接受一流大學的教育而出現的大規模在線教育(MOOC)等等。
判斷一項教育技術好壞與否,易用性與帶來的便捷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德勤在2016年發布的《教育行業數字化應用調研》中的一項數據也證明了我們的觀點:
在被問及:您認為哪些選項是課堂內提高教育技術使用程度的最大障礙?參與調研的教師中,有41%的人選擇了教師未獲得關于該技術的培訓。這也就佐證了,對于教師群體來講,他們在課堂中使用某種教育技術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教學,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為了提高教學成績。而一項技術的復雜度如果過高,比如差的用戶體驗與界面設計,這項技術終究得不到使用主體——即教師的認可。
臺達·暢想匯,作為一款在海外智慧課堂領域得到廣泛認可的工具,通過扁平化的界面設計,深度融合現有智能操作系統的界面特點和使用習慣,通過聯接學校舊設備與新設備、以簡單、易用的方式實現學校數字化改造,以極簡主義為初衷,針對教師與學生群體設計,提供簡單便捷而極具效果的互動課堂解決方案。解決老師對使用新技術的抵觸情緒,大大提高了使用率。
關于 臺達暢享NovoPro
臺達暢享匯NovoPro是一款應用于教室的課堂互動教學助手,實現無線投影互動。它支持所有現代教學設備(電子白板、顯示器、投影儀),支持雙網絡連接(無線和以太網),可輕松接入企業/學校網絡環境,甚至無網絡的情況下,也可以串連起所有的終端設備。集多平臺無線投影、一鍵投屏管理、多畫面互動協作等功能于一體,最多能同時投放4個簡報畫面在同一屏幕上呈現,確保用戶的參與度與互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