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獲得的知識大多都只停留在平面宣教。他們大多無法走向大自然看得見萬物生靈身上的鮮活構造,無法看得到遙遠名勝斑斑鐫痕的立體感。這種情況下,“知識”是離學生們還有一定距離的。誠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所說:“由于從小我在蔽塞的教學環境下學習,那時心中的理想便是將來大家發明制造出的新科技,都可以為了讓人類更公平的獲得知識。”
現在,3D立體科技做到了以上可能。這便是“知識平權”時代的來臨,是讓所有人可以通過新的科技,更好掌握過去不容易獲得的知識。
如今,3D技術發展得越發成熟,也讓技術成本進一步降低了。這使得越來越多的教學單位開始選擇這項全球火熱的技術——用3D立體視覺來呈現教學材料,可以更加促進教育發展。3D效果,能夠使人身臨其境體驗到世界任何一處存在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教學能帶來更開闊而動態的教學環境,互動性學習大大提高學習成效。
人類所有過的新科技變革,隨之而帶來的都是對傳統舊觀念的顛覆。這種顛覆或讓人有一定恐懼感而產生對新事物的潛在負面猜想。所以,一些人開始擔心3D技術進入課堂會對健康問題產生影響。但在美國驗光協會長時間嚴密監督,并與3D技術專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緊密合作下,出具一份權威報告稱:目前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正確使用3D設備會對視力造成損傷。這份報告清楚的讓我們了解到,3D視覺成像原理的無害性,只有不正確的用眼習慣才有可能導致視力損傷。
在3D技術已經成為主流并且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看3D電影、電視,用3D產品學習、游戲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但有人覺得長時間處在聲光特效中會出現一定疲勞感,感覺到眼鏡酸脹,對這一超越了身心常見體會的“感官體驗”進行沒有科學依據的聯想,認為3D設備會傷害眼睛。
然而事實上,真正從科學角度而言,使用3D眼鏡非但不傷眼還能治近視。因為觀看3D立體呈像起到訓練眼部功能,讓眼部肌肉有規律的運動。同時也增加視覺聚焦調節功能和視網膜成像清晰度。3D改善近視的過程就是讓眼睛從“被動工作”轉變成“主動運動”的過程。這種感覺就像是你雖然看的是近處的3D畫面,但眼睛會隨著視頻畫面中的遠近距離變化,不時“眺望遠方”。這種場景變化,主要是利用3D的景深效果,也就是你眼鏡看到的場景是有距離感,有層次感的,并且近大遠小,近處清晰而遠處模糊的那種視覺感受,起到訓練眼睛視網膜成像清晰度,長期使用可以降低近視程度。
眼科專家也表示——讓眼睛運動起來,多看動態的物體,這樣做對治療近視能起到很好作用。因近視是屈光不正的一種,遠處的物體不能在視網膜匯聚,而在視網膜之前形成焦點,因此造成視覺變形,導致遠方的物體模糊不清。經常觀看3D畫面,它的視覺焦距調節功能,可以調節晶體狀態逐漸恢復到原位。有調查顯示,一些患有輕度和中度近視患者,在接受一段時間的3D訓練后,視力基本恢復到50——1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