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國內彩電市場銷量下滑15.6%,但是同期OLED電視銷量卻翻了一番多。國際市場上,作為OLED彩電面板的唯一供貨者,LGD 9月份也獲得了翻番增長,達到20萬片。LG預計11月份OLED的供應渴望達到21萬片。雙十一購物節期間,OLED電視再次熱銷,其中蘇寧11月3日彩電超級品類日,OLED電視銷量增長509%;雙十一當天亦全新飄紅。雙十一期間創維推出了6999元的OLED電視,更是創出OLED有史以來最低價。種種信息表明,2017年第四季度,已經成為OLED電視的一個“狂歡節”。
蘋果手機帶來OLED概念的新價值
“就消費者而言,蘋果手機的OLED與彩電的OLED似乎沒有區別”。一位資深彩電行業從業者如此認為。在其看來,蘋果選擇十一前期推出新一代采用OLED屏幕的手機產品,是帶動第四季度OLED彩電暢銷的直接原因。“蘋果將OLED屏幕技術的手機置于最高端的位置,這顯然有利于OLED整個顯示產業占據‘輿論話語優勢’。”
對于這段時期OLED顯示銷售的最大難點這個問題,業內的統一答案還是老話題“價格”:以國慶黃金周市場為例,OLED電視平均售價為16500元上下。國內市場,液晶產品,包括QLED在內的等高端技術產品,平均售價則是8000元以上。即OLED電視價格依然是高端液晶的2倍。而此前LG認為的市場普及點允許的價格差異是1.5倍。
或者說,OLED電視的高價格不僅是市場事實、是消費者的最大吐槽點,也是廠商們心知肚明的“市場障礙”。
不過,對于OLED電視的高價位,另一種觀點是“恰好是這個價格讓OLED電視成為了‘彩電中’的蘋果”。蘋果新款手機,近年來“價格逐年上漲”,已經形成相較市場主流品牌旗艦產品2倍的價格優勢。在同樣的“心理認知邏輯上”,OLED電視的高價,使得其一旦符合特定消費者的“經濟承受力”,其他產品就再也沒有“被比較”的意義——即買蘋果手機不差錢的,不會在乎其價格,也不會在乎其他品牌的產品如何設計;買OLED電視不差錢的,亦不會在乎其價格,也不會在乎其他技術類型的產品表現如何。
“OLED電視其實只是在與自己競爭,而不是在和其他彩電技術較量”。雖然市場上QLED電視一直把OLED作為對比對象,但是OLED電視就像蘋果手機一樣“自己走自己的路”,有一種真正“孤高”的感覺——這恰是高端市場人群所需要的價值點。
所以,對于OLED電視而言,蘋果OLED手機不僅是“概念宣傳員”,而且也帶來了“相似的文化價值定義”。市場認為,在蘋果手機,以及其他OLED手機產品的拉動下,OLED電視未來的成長將是“穩定向上”的。
市場認知超過市場供給,OLED迎來尖峰時刻
對于推廣一門新的顯示技術,手機平臺總是比彩電平臺要“好用”。因為,手機的更換頻率幾乎是彩電的三倍、國內市場銷量是彩電的5倍、媒體熱度更是超過彩電10倍。
2017年四季度,不僅市場迎來了蘋果手機的OLED化。同時,本土第一條OLED柔性屏幕生產線,京東方成都6代線也進入量產狀態。后者將促進本土品牌OLED手機產品的“增量發展”。同時,包括三星、LG在內的廠商OLED手機面板產能也在持續擴大。未來三年,全球市場手機OLED產品的供給將達到2017年的4倍。僅僅中國大陸已投建的10條5.5/6代 OLED產線,總月投片產能就達到33萬片。這些生產線大多數將在未來2-3年內建成釋放產能。
在這樣的行業規律和趨勢下,市場和消費者對OLED顯示產品的認知將從“未來科技”,向“手頭的實用產品”轉變。OLED優勢價值深入人心,獲得幾乎每一個科技電子消費者關注的時代即將到來。
這一背景也是LG有信心在中國廣州建設嶄新的OLED彩電用大尺寸面板生產線的關鍵原因所在。(雖然充分利用中國地方政府的投資與融資能力也是LG選擇廣州的原因之一,但是市場趨勢的決定性變化則是前提條件。)同時,LG亦表示,其韓國OLED大尺寸面板線也將持續提升產能。預計2018年面板供應量會從2017年的170萬上升到250萬片,并在適當的時候啟動韓國10代OLED面板線的建設。
如果說2017年之前的OLED彩電有些“屢屢食言”——包括量產計劃、投資計劃、全球和國內市場的銷售目標幾乎都是“年初說大話,年尾穿小鞋”。2017年四季度開始,OLED彩電則進入一個真正“持續穩定上升”的階段,行業信心空前高漲。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是終端彩電企業應該擔心“能否拿到足夠多上游面板的時候了”。產能瓶頸,將會成為接下來一段時間OLED電視產業最“大”的話題。
印刷OLED技術依然需要時間
在OLED彩電的普及上,印刷技術一直被寄予厚望。印刷工藝的OLED面板和蒸渡產品比較至少有三大優勢:第一,大尺寸產品的穩定均勻性成本更低;第二,節約高達9成的OLED材料;第三,噴墨印刷設備比蒸渡設備維護成本低。這三個優勢又可以進一步促成RGB OLED技術在大尺寸產品上的應用。
在印刷OLED工藝上,走的最遠的是日本JOLED。其年中推出了可用于量產技術的21英寸OLED印刷試制屏幕,并計劃在2018年開始供給下游市場。但是,日本顯示產業整體面臨“資金”障礙。市場對于日本產業界去推動新技術的應用普及普遍缺乏信心。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地區和韓國面板企業的重心還在手機用屏幕上。畢竟在中小尺寸上,印刷工藝未必能提供滿足手機屏幕2K+分辨率的需求。這決定了投資柔性手機OLED面板,不僅技術路線分歧幾乎沒有,而且還擁有巨大的近在眼前的市場需求,是一個“更穩妥”也更迫切的問題。
而對于顯示面板行業的另一板塊,我國的臺系企業而言,暫時他們不僅具有日系企業那樣的投資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在技術層面也不及日系企業,甚至在前沿技術布局上已經大幅落后大陸地區業者。
同時,印刷工藝的OLED產品亦面臨一些技術難題。比如,印刷設備層面的,大尺寸、高效、高穩定性產品還具有一定難度和技術困難要解決。作為印刷顯示的另一個重要環節,OLED墨水問題,也是行業研發重點。特別是藍色墨水,目前的工程技術指標依然落后實際需求。雖然,印刷顯示已經成功試制中型尺寸產品、超高密度產品、RGB三原色產品,并可以與柔性基板、玻璃基板和多種驅動TFT技術整合,實現了最關鍵技術模型的全面突破,但進入真正工業化普及進程,還需要更多的研發與實驗。
這方面,三星、LG,我國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等已經建立專門的試驗線和實驗室,來研究印刷顯示,特別是大尺寸印刷顯示設備的應用問題。業內人士判斷,最早的印刷OLED顯示彩電產品可能在2019年晚些時候才能實現。其中,10.5代線可能會采用先二分之一切割,后印刷OLED的制造過程。8.5代線亦可采用這種技術路線。二者配合將形成印刷OLED產品55、65和75英寸產品的經濟切割與供給能力。行業分析表明,采用這種工藝路線后,OLED電視的成本渴望直逼液晶產品,成本差異不會高于30%。亦會顯著低于目前的蒸渡式OLED彩電產品。不過,這一切的實現都還需要時間。
綜上所述,OLED彩電產品已經在手機OLED化的背景下“站上風口”。唯一的問題是新技術和新產能會以多快的速度促進OLED產品的普及。對此,研究認為國內市場2019-2020年可實現年度百萬臺的目標,2018-2023年之間,OLED彩電的平均年增長率渴望高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