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小米、康佳、創維、天貓之后,微投圈又迎來新玩家:11月6日暴風也來了。此前,微投板塊“彩電系”的首個品牌微鯨,也發布了自己的年度新旗艦第三款產品。微投圈越來越熱鬧,這是大屏君愿意看到的局面。
私家大屏的期許
微投產業鏈為何吸引這么多新選手加入呢?這與私家大屏,百萬臺市場的吸引力、被廣泛看好的未來前景密切相關。
過去三年,微投產品線年度銷量從20萬,年年暴增,2017年已經直指100萬臺的規模。這對于過去20年發展才實現200萬規模的傳統投影機而言,不亞于一個天文數字。這個數據也說明了“家用大屏是很有市場的”。
與微投產業崛起同步的是彩電產業的大屏化——55英寸銷量和5年前比較,增長了5倍。業內認為2018年開始,隨著10.5代線產能釋放,和更多的6代液晶線從手機市場轉向65寸電視面板制造(手機市場被OLED搶占),家用顯示大型化趨勢還會“如虎添翼”。
同時,大屏君認為,除了電視大型化的影響外,國內電影文化的滲透也很重要。目前從熒幕數量看,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獨立放映市場;從票房看,2008年后到2015年,增幅都在30%以上;2016年雖然增幅回落到4%,2017年則再拾增勢,全年渴望突破500億——十年票房增加了近11倍。
“大家更愛看電影,也就更需要大屏”:為什么呢?因為電影是一種效果藝術,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長度,吸引人的自然更多的來自于“技術效果”,而非“漫長曲折的情節”。而大尺寸電視機、微投產品恰提供的是這種“居家放映的技術效果”。
同時,作為一個文化產品,微投還具有很好的“分享性”——這是微投產品的獨特價值。一款小巧的微投說拿走就拿走,可以稱為“隨身大屏幕”。因此,也就有了驢友、租房租等等這類獨特的微投細分消費者。
有電視大型化、電影文化的“大眾”背書,家用投影的“私家大屏”獲得更多青睞,也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與電影市場和電視機市場的規模比較,100萬的微投也只不過是“抓了一個大眾愛好的尾巴”。在這一邏輯下,大屏君深刻理解為何有那么多品牌依然看好這個“100萬里面擁擠了十余家品牌” 的紅海了。
新玩家,怎么認識你
但是,不管對微投行業多沒有信心、對私家大屏市場多么充滿期待。現實的問題是,100萬微投,已經有極米、堅果兩大巨頭;亦有奧圖碼、明基等傳統投影大咖;甚至還有小米這樣的億萬粉絲文化的成功玩家;天貓系這樣的大平臺控……如此背景下,行業新秀們如何立足呢?
對于10月31日亮相的微鯨新品M1而言,其特點是0.33英寸1080p DLP芯片的首秀。這款產品最大賣點就是這個技術的突破——最小的1080p微投。當然,體積小必然犧牲亮度的投影圈技術規律是無法回避的,不過好處是M1也將是上市價格最低的旗艦1080p產品。微鯨還為M1準備了一個“文化感知詞”,叫做“儀式感”。用以突出這款產品的“行業迭代里程碑意義”。
11月6日,暴風Max6新品則強調亮度和AI的概念——這不是說微鯨M1沒有AI,這不過是廠商的營銷側重點不同。不過1100流明1080p新品,直接3999元的價格,依然撼動了此前這類高亮2K微投的定價邏輯。“AI無屏電視”則是暴風主打的“定位概念”。
整體上,兩家的新品都在行業內突出了自己的賣點:且和傳統玩家產品具有“一定”市場切割性,但是在互聯網文化概念上也難免與極米和堅果兩強頗有重疊。當然,大屏君也注意到,強調百英寸投影大屏和液晶電視的尺寸線協同性,強調自己的內容資源,強調生態等等,依然是“行業共同話題”。這些共性的東西,大屏君不想討論太多。
通過大屏君對微鯨、暴風新品發布后的輿論觀察,這兩個產品的市場反響好于此前天貓、康佳、創維的微投消息。這似乎體現了“船小好掉頭”的企業靈活性,也體現了二者在微投產品線上投入的更多精力與專注性。
但是,很多時候投入并不等于“收獲”。對于微投而言,核心技術繞過TI、產業鏈繞過不三大光機代工廠商——雖然品牌眾多,但是三代內近親的關系,必然無法支撐“產品自身的絕對技術差異性”。而在生態、AI、UI、內容等軟實力上,品牌廠商亦具有相同的理解:微投市場只可以分割成山寨、互聯網與傳統三大陣營。其中,大品牌都不想做山寨,這是沒有疑問的;傳統品牌努力互聯網化也是沒有疑問的;互聯網品牌之間“相似大于差別”更是沒有疑問的。
所以,大屏君套用一句流行詞“共享單車留給創業者的顏色已經不多了”;微投行業實際留給創新玩家的“自我定義空間”也已經所剩無幾。而且伴隨著既有品牌產品線的不斷豐富,產品線“大勢趨同”成為必然。這樣先入為主的品牌觀念也就會形成。甚至,大屏君想說,現在入局,已經是微投圈的末班車——除非這個新品牌背后有很強的傳統故事力。
從品牌的傳統,尋找故事力量:微鯨、暴風都不是“強者”。雖然他們也能稍借互聯網電視的粉絲價值,但是畢竟這兩個品牌的電視圈規模,也不過是2016年的百萬成績——電視圈尚不是主流品牌,這是微鯨、暴風微投的“困境所在”。
事實上,微鯨、暴風的微投產品,自身就帶有“為企業突破互聯網電視”規模瓶頸的使命。2017年,互聯網電視的上升勢頭戛然而止。同時,傳統品牌加速互聯網化和互聯網替代化。彩電市場創新品牌的機遇大門已經關上,未來的份額競爭將更為激烈,也會更為依賴真實實力,而非一個“互聯網概念”。
大屏君認為,這一背景下,暴風、微鯨的微投,更具有“以攻代守”的意義。他們想通過產品類別的豐富性,提升和夯實自己“互聯網居家大屏品牌”的創新內涵,并擴大消費群。這種目的性,使得這些品牌一旦進入這個市場,就是來做“血拼”的。——這是微鯨、暴風微投產品線的特點之一。
價值取決于銷量,市場還需硬抗
微鯨、暴風已經盡最大努力為自己描述了“獨特定位”。但是,最終商業上的成敗,還需要市場銷量說了算。
據大屏君觀察,國內微投市場9月份開始,已經展開新一輪“價格攻勢”——同等技術產品較去年同期價格下降達到四分之一左右。這說明,“價格戰”依然是微投圈“百試不爽”的“刷單”秘籍。或者說,在選擇多樣性、充分話之后,消費者的選購更多的被價格左右——即便是強如小米的粉絲團背景,米家首款激光準微投,也沒能逃脫價格優勢的“老邏輯”。
大屏君對此市場現象,傾向于用“硬抗”來描述:那么廠商和品牌們在硬抗什么呢?
暴風Max6只有3999元,這是初始定價,很可能也是這款產品生命期中最高的價格數字。但是和市場競品比較,這個價格可稱為最低之一。所以,硬抗首先抗的就是“競爭者”,你不降價我來降,市場就是我的——你能怎么辦呢?
其次,微投價格戰硬抗的對象還包括“產品價值必須性”。整體上,家用微投還是“娛樂玩物”,而非彩電那樣的居家必備大件——要說服家人,微投換彩電,大屏君覺得成功率不大:不僅是微投認知度不足,其顯示效果更依賴環境光控制,應用體驗上也與電視差距較大。所以,微投的購買,很多用戶是“額外選項”——既然不是必須開支,那么經濟性就變得很重要。
第三,微投硬抗的也包括“競品”價格。主流電視機兩三千元,主流的商教投影機三四千元——在這一背景下,大屏君不只一次說過,1000+亮度的2K微投,4000+的定位,是缺乏成本接受度的。事實上,銷量最大的微投依然集中在2500元檔位——這是客觀的事實。或者說,微投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就是這個。
第四,微投還需要硬抗自己的技術進步——包括DMD、也包括LED光源,微投總是在提升性能。提升性能可否提升售價和市場價值呢?大屏君認為“沒有近乎壟斷性的市場統一行動,那是不可能的”——市場新玩家總是要有差異點,而價格則是最好的武器。尤其是在微投代工文化下,一個好的價格賣點,電商市場就能拿下幾萬臺的數量——這筆收益,直接把微投產品鎖定在了“低價競爭”戰略上。
然而,即便微投品牌在以上四點都做到了硬抗,就能出成績嗎?大屏君深不以為然!因為,微投市場容不下現在這么多玩家——十余個拿得出手的品牌,瓜分100萬的總量,如果平均分,誰都過不了生存門檻。所以,微投圈最需要硬抗的一點是“誰能抗到最后,誰的資金鏈最能抗”!
“微投熙熙攘攘皆為利而來”,而這里獲利卻很難。大屏君明白“創維、康佳、小米、微鯨、暴風”這輪電視背景微投熱的邏輯——“不能讓客廳大屏市場易主他人”。
但是,這個邏輯的戰場卻不是電視圈說了算,不是客廳文化說了算:前面有堅果和極米的領袖地位擋著,后面有傳統投影玩家虎視眈眈,“硬抗之下必定鮮血淋漓”。大屏君必須要問:微投品牌們,你們做好這種準備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