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彩電產業,九月初的柏林消費電子展(IFA),從未像今年這么值得關注。與美國一月份的CES展會比較,柏林展的時間接近年尾,本不符合廠商們“年度新技術在年初曝光”的傳統時間脈絡。但是,2016年的IFA卻很是特殊。
IFA迎來最強年中“新品秀”
2016年,是顯示行業的“格局”重構之年。這個所謂格局重構,是指不同種類的新技術,空前成熟化、并逐漸走向市場。
這些逐漸走向成熟的新顯示技術包括OLED、4K投影、激光電視、高分辨率高亮度微投,以及印刷顯示產品。以上列舉除了印刷顯示還在“路”上外,其他產品都已經大量投產,并進一步有技術突破。
正是這些新技術產品的涌動,使得2016年9月份的IFA格外有看點和歷史意義。這一屆展會也成為顯示產業“最繁榮多樣”的一次展會。或許,IFA還無法回答顯示產業的明日究竟是什么,但是至少所有參賽選手都已經聚齊。
OLED大踏步前進
在IFA會展現場,OLED顯示技術的進步是最大的。不僅是彩電行業溢彩生輝,手機行業也是頗為“奉承”。這都源于OLED產業今年以來快速的發展。
3月份三菱化學向業內幾家企業提供了首批可供工業化制造的“OLED”油墨,為OLED印刷顯示產品的到來,提供了進一步的產業鏈基礎。此后,日本JOLED制備出200PPI的20英寸印刷OLED產品,并計劃在明后年投入量產。與傳統蒸渡技術比較,OLED印刷技術的成本更低、大尺寸化難度更低、成品率更易提升:這三點都是現在大尺寸OLED發展緩慢的關鍵瓶頸。
如果說印刷OLED顯示真正量產,還要等到2017年三星6代線和LG8.5代示范線的建設完成,是未來技術,那么OLED蒸渡技術的進步則是實打實的。
小尺寸上,三星實驗新型的“平面熱源(Plane source)”技術,實現產品蒸渡。對比傳統真空蒸鍍的方式,這種技術先將OLED材料沉積在金屬薄板上,然后以這個金屬板為蒸渡源,通過加熱整個金屬板完成對TFT基板金屬蔭罩下的OLED材料蒸渡。這種技術的好處主要是提升超高密度蒸渡的均勻度和單次蒸渡最大面積。三星稱,基于該技術有望在2018年推出2250PPI以上的超高分辨率OLED面板,并用于VR顯示行業。
大尺寸上,LG的8.5代線又有新的突破。LG白光OLED+彩色濾光膜技術體系的OLED彩電面板,首次進入三原色白光時代。新技術下,LG 大尺寸OLED面板,OLED材料堆疊從此前的兩層兩種主要發光原料(2 Stack),變成了三層三種主要發光原料(3 Stack)。即變成了紅綠藍三原色三種OLED。新技術下,OLED的色彩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OLED技術發展的背景下,產能和成本進步也是可觀的。LG 9代線,三星6代線,京東方6代線三巨頭的投資熱情進一步增加。目前這三家都已經明確表示“不在建設新的液晶產能”。前兩者更是加速淘汰已有液晶產能。三星甚至已經開始部分停產液晶7代線——這一舉措還造成了全球40+尺寸液晶面板的供應緊張。
在成本上,LG三層堆疊技術的使用,本身就說明技術工藝成品率的提升,有利于大尺寸化產品的進一步開發。三星方面,計算液晶背光源模組后,手機用高分辨率液晶顯示屏的價格已經高于同等性能的OLED產品(OLED不需要背光模組)。這一價格逆轉,使得今年上半年,全球市場OLED在手機新品種的占有率提升到3成。
新技術突破,新投資不斷,成本進入結構性逆轉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OLED不得不深入人心:IFA上創維的AR OLED電視、飛利浦的流光溢彩OLED電視等,都是這個技術的最新力作。
激光顯示用心打造創新產品
2016年IFA展會在激光顯示上,徹底打敗了年初的美國CES。為什么呢?因為傳統投影軍團來了、4K來了、TCL等的輕型化產品來了。
激光電視、激光顯示的興起,最早來自于中國軍團的創新性企業。其中,光峰科技的激光熒光色輪技術,代表了目前最為成熟、經濟性亦可接受的“唯一規模化”思路。激光顯示主要由新興企業推動這一格局,雖然有助于創新和突破,但是也妨礙了激光“勢力范圍”的快速擴大。因為,大部分投影版圖還控制在傳統大佬手中。
但是,2016年以來,傳統投影大佬,例如愛普生、明基、日立、麗訊等對激光技術,特別是家用技術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這些大佬的加入和發力,讓2016年激光顯示行業的總體實力增長了2-3倍。激光顯示也因此真正進入“亞成熟階段”:即雖然總銷量依然不能媲美傳統技術,但產品線成熟、市場高速增長、滲透率不斷增強。
對于激光顯示,尤其是家用電視市場,2016年最好的消息是4K終于大踏步的來了。IFA上海信、TCL等都展示了4K激光電視系統解決方案。
與液晶技術比較,激光顯示的4K來的至少晚了3年。這也是此前作為高端大屏幕彩電,最經濟的大屏幕選擇,激光電視為何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很多消費者是在液晶4K和激光大屏之間做出了趨向前者的選擇。而隨著2016年激光電視進入4K時代,大屏幕、高分辨率的組合,將使得激光電視更能深入人心。
對于激光顯示,IFA展會上,TCL的激光電視、明基的激光商教投影不得不重點提一下。因為這些產品是激光顯示首批“體量輕盈化”的產品。尤其是TCL激光電視,雖然尚未批量登場,但是其以“精致”為主的造型設計,已經超越了諸多傳統產品。
激光顯示系統的核心是超近距離反射式投影系統。這個系統一般而言體積難以做的很小。原因有兩個方面:第一超近投影大屏幕的鏡頭口徑不易做小,因為更小的鏡頭口徑,必然意味著幾何級數級別的提高鏡片加工精度。第二,激光光源部分為了保證整體亮度,熒光色輪壽命,其體積不會很小。尤其是激光光源對溫度的敏感性,決定了散熱設計上,激光產品傾向于“大空間”結構。
但是,作為家用電視消費品、桌面上擺放的產品“傻大黑粗”顯然不夠美觀。即便是商教市場,產品體積過于巨大也會影響使用者的選擇。TCL這次展出了輕薄緊湊設計的激光電視主機,一舉打破了人們對激光電視的傳統認知,為行業發展開辟了新方向。
IFA展會上,激光顯示絕對收獲頗豐。從造型設計、整機集成、核心技術進步、關鍵參數提升等諸多方面,激光顯示正在展示出全新的面貌。
微投產品連升兩級
IFA展會上微投產品的旗艦與年初美國CES展會已經截然不同、天壤之別。
年初的時候,最好的微投產品不過720p的分辨率、500流明的亮度。而現在這一標準已經讓位給麗訊、堅果、極米等1080p分辨率和1000流明新亮度標準的產品。
雖然,從可玩性上,微投一直有很多優勢,但是從顯示效能看,10年來,微投只是剛剛進入“堪用門檻”。目前,主流的顯示系統、視頻內容、電影發行都是1080p標準的。高端產品已經進入4K時代。傳統720p的微投,實在擔負不起“大屏幕”畫質的重任。
事實上,傳統微投壓根沒有進入“大屏幕”顯示的行列。為什么呢?500流明的亮度,一般情況在也就滿足60英寸畫面顯示的需求。雖然很多廠商把300英寸無屏電視吹的響當當,但是對于投影,畫面尺寸與亮度成比例關系。500流明的微投只能達到主流液晶電視機的畫面尺寸。
由此,可以看到1080p分辨率和1000流明亮度,對于這一產品是多么重要的技術進步。如果說4K投影和激光顯示的出現叫“錦上添花”,那么微投的這個進步就真的是“雪中送炭”——微投玩家,等待這個進步已經太久了。
更為可喜的消息是,新標準下的微投產品并沒有“大幅漲價”。1080p微投依然是最便宜的1080p投影機;1000流明微投,也是最便宜的固態光源投影機。技術連升兩級之后,微投產品旗艦價格增幅為8成左右。這一變化完全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也正因為,“產品真正的更好”、“價格真真的不貴”,所以微投產品才能在2016年、在旗艦級上爆量增長,并贏得數次展會的一片叫好。
未來變量:投影的LED,平板的印刷
投影機LED光源還能走多遠,平板印刷顯示何時到來:這兩個問題是IFA最大的懸念。有區別的是,前者無人敢斷言,后者則大家已經意見統一。
先說平板印刷顯示產品,三星和TCL非常明確的指出基于電致發光技術的QLED印刷顯示,是未來大尺寸電視的優先發展方向。不過與QLED印刷電視還處于概念階段不同(類似于2012年OLED電視的階段),印刷OLED已經箭在弦上。
上文介紹了JOLED已經試制出200PPI的20英寸OLED屏幕,三星、LG將在明年投產噴墨印刷OLED示范線的消息。除此之外,三星、三菱化學、默克等企業已經突破OLED油墨配方技術,日系印刷廠商也已經可以規模提供“主要生產設備”。全球市場,OLED導入印刷工藝已經只是三兩年之內的事情。
對于印刷顯示,值得提出的是,無論是OLED印刷還是QLED印刷,目前的方向空前一致,主要制造工藝(不含油墨材料)趨同度達到9成以上。雖然LG和三星為哪個技術是未來爭論不休,但是在印刷這一點上,全球平板界沒有任何的足以改變企業研發方向的分歧。或者說,平板顯示,尤其是彩電,未來必然是印刷出來的,這一點上,全行業已經有空前共識。
與印刷平板的行業共識比較,LED光源在投影圈的前景不容樂觀。三個層面的問題籠罩著LED投影:1.激光已經強勢崛起,LED還未解決亮度瓶頸,時間不在LED一側;2.激光崛起,并向DLP拼接、微投等LED此前已經占領的陣地發起進攻,LED現在是“弱者、慢者”在防守;3.投影行業整體難言景氣,激光帶來的新秀品牌加劇了行業競爭,這一背景下,廠商對于推動一個人氣不足的LED光源技術“難下決心”、更無“充分資源”。
所以,IFA展會上,印刷平板和LED投影都缺乏展品,但是廠商并不介意對前者高談闊論,卻對后者“言語含糊”。
無人敢明言支持投影LED光源,亦沒人去判這個技術死刑。LED光源投影就在IFA展會4K與激光的光環下做“受氣的小腳媳婦”。
無論從窺視行業未來,還是從飽覽現場科技新品的角度看,2016IFA都是一次很成功的盛會:邁開雙腿快跑的OLED、用心打造產品推動創新的激光顯示、技術空前大跳躍升級的微投,以及印刷概念在平板界的一致認可、激光與LED兩種投影光源力量對比的失衡,都是值得長期研究和玩味的“行業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