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暑期國內電影票房已經出爐!2016年暑期檔三個月(6月1日-8月31日)上映的影片總票房為124.29億元,與2015年暑期檔三個月的總票房124.31億元基本持平(少了0.02億元)——這一數據令很多人驚嘆:電影要過冬啦!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大屏君覺得,不應該一棒子打死所有電影,這會傷透民族電影迷的心的——哦,對不起!其實電影迷的心已經被傷透了。
因為國產片暑期檔實在糟糕。82部國產片過億的僅僅有13部,票房占比52%,總票房勉強超過47億元,相比去年79億元的戰績,縮水約31億元。當然,這結果可以怪罪在《捉妖記》上。2015年這部電影太成功,24億的票房幾乎逆天。《捉妖記》從立意、制作、特效、萌與動作結合,成人與兒童結合的等等角度看,絕對前無古人、也可能后無來者。再加上,去年《煎餅俠》雖然口碑一般,但是也爆火式的拿到11.6億票房,可以說2016年國產暑期檔票房就是輸在“沒有超級片”上。
不過,在國產片不爭氣的背景下,進口片還是頂住了壓力:18部進口片貢獻票房約60億元,票房占比48%。2015年這一數據則是,47億。即,在進口片整體質量不及去年的背景下,進口片票房依然增長了27.6%。
對此,大屏君認為,進口片這個票房增量有雙重因素:第一,中國觀影市場本身依然處于增長通道;第二,進口片質量不及去年,但是國產片陣營質量更爛,所以進口片會擠占國產片的票房。這兩部分的作用力大小多少不得而知。但是,這不妨礙,在2016年整體暑期票房零增長的背景下,大屏君依然認為“國內電影院線”市場還處于高速發展期的判斷。
事實上,從2010年到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這7年的暑期檔票房分別為23.3億元、42億元、42億元、60億元、92億元、124.31億元、124.29億元。這些數據可以看到三個規律:第一,增長在持續;第二,增幅比也在縮小;第三,部分年份受到影片質量“大小年”效應,市場表現出增長波動。
這些判斷足以讓電影人高興一場:因為國內市場持續的增長還渴望繼續保持數年以上。尤其是隨著三四線城市市場的拓展和城鎮化的加速,整體市場規模在今天數據的基礎上翻番不是不可能。
但是,另一方面大屏君要說“電影院線”市場沒有那么樂觀。2016年暑期畢竟賬面數據是零增長(如果非要在小數點后較真,那就是負增長)。但是,電影院線賬面的“熒幕數”卻在增加。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單位熒幕的平均產出下降超過1-2成。這意味著很多電影屏幕將是“賠錢賺吆喝”。
與電影質量本身的大小年效應、以及在此基礎上電影票房的大小年效應不同,院線是長期投資、增長只能是線性的:即,電影市場小年,電影院不可能發展大幅減速,更不可能后退;電影大年,電影院線也不可能一下子增長太多。電影市場和電影院線市場這種規律不統一,實際導致電影小年可能成為某些院線的“低收入年”,甚至“虧損年”。
當然,暑期電影市場并非全年行情的全部。事實上,上半年的票房還有21%的增速,雖然不及前幾年三成以上的增幅,但速度依然全球最快。即便是全年市場,預計票房增幅也會在12-15%左右。這個成績,對于“影片質量小年”而言,已經很不錯。
與電影院線市場形成對比的是,2016年家用私家影院市場一片“紅火”。從大尺寸電視機、微型投影機到激光電視,如果成長率不到3成,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大屏君覺得,家用私人影院的紅火,離不開電影票房發展的支撐作用。例如,今年暑期,你看了《星際迷航13》,難道不想把此前的12部都再看一遍嗎?至少,很多新觀眾,需要捋一捋“情節”吧。但是,前面這12部,電影院可是沒有的哦。要看只能是自己想辦法。
事實上,“歷史影片”是私家影院的真正主角。電影熒幕數量在增長,總數不過四萬來塊。對于人類已經浩如煙海的“眾多優秀影片”而言,這些熒幕真的忙不過來:暑期檔三個月一共才18部進口大片,如果《星際迷航》前12部也密集排片,豈不是新片都得被擠下臺。所以,毛主席教導我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私家影院才是正解。
而且,現在好的產品價格也在下降。例如,100英寸激光電視,較去年同期比較最低價格又有3成的下降;65英寸液晶電視的均價下滑接近同比的一半,銷量翻番;55英寸電視已經進入全民可接受的2000+經濟價位;去年異常火爆的微型投影,今年分辨率指標提升到1080p,主流產品亮度也實現“翻番”,而價格依然保持3000到5000元的比較經濟的水平。
與“電影小年”比較,2016年正在成為“大屏大年”。大屏君對此的總結是,不用買好設備等電影,翻翻歷史回憶也很美。關鍵的是,國內消費者的電影情懷已經被調動起來——要不然,也不會出現電影品質波動,引發票房劇烈波動的事情。這種票房波動恰恰說明,消費者是帶著感情來“觀看”和“關心”我們的電影產品的。 君不見,十余年前,國內電影市場“長期悄無聲息”,影片好賴、票房巋然不動:那就是沒有“消費情懷”的后果。
無論是電影院線市場,還是家用私家影院設備市場,這種“被調動起來”的消費者的“情懷”和“情緒”才是最終的“市場”。只要有對得起消費者的好的產品,好的電影,好的設備,票房和賺錢都不是問題。
當然,大屏君的這種自信不是憑空而來,理由是很充分的:1.暑期票房進口片不是還在增長嗎?2.整個中國市場的大消費環境已經升級,全民文化消費趨勢正在形成。3.雖然電影這兩年受資本左右太多,但是“更純粹”的電影人也在崛起,并開始推動市場供給側改革。4.數字信息媒體技術的進步依然迅速。5.中國經濟在持續增長,總消費能力在顯著增加。
在這些理由的支撐下,一個長期樂觀的電影和大屏娛樂市場是可以預期的。不過,歷史也不是“老好人”。大屏君真切希望那些僅僅依賴潮流和資本,粗制濫造的東東盡快死掉,還消費者一片高品質的晴空。淘汰一部分、壯大一部分這也是市場競爭不可避免的過程,不是有句網絡名言這么說嘛:只有風停了,才知道誰沒穿底褲!2016年暑期電影票房正是這種“風停”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