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熱門的一部虛擬現實體驗式報道以三個孩子為中心,展現他們身處的環境——千瘡百孔的教室和一片致命的沼澤。已有超過130萬人觀看這部名為《流離失所》的紀錄片,它通過年輕流亡者辛苦的勞作,揭示全球難民的狀況。
所謂“沉浸式新聞”,是用360度全景攝像機與其他實體設備記錄新聞現場,經過處理后呈現在虛擬現實的頭戴式設備上,使觀眾能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其最主要目的是讓觀眾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而不僅僅是新聞的“觀望者”。這類“沉浸式新聞”不會改變新聞制作的真實性原則,它與過去的新聞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現場感,你可以體驗到目睹一個人因為饑餓倒下卻無能為力的感受,也可以體驗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個爆炸現場的中央。
“沉浸式新聞”的制作過程包括:前期——采集現場的新聞素材,如真實場景,實時記錄的聲音、圖片、視頻以及出現在場景中的人(目擊者或當事人),基于圖片資料建模或對他們進行動態捕捉以創造精確的數字化身等;后期——使用Unity游戲引擎或其他引擎,構建一個描述特定線性新聞事件的虛擬環境,加入人物塑造等,創造出具有強烈在場性、真實性與沖擊力的空間敘事現場;最終通過虛擬現實的頭戴式設備和體感、運動追蹤等設備進行呈現。
這種體驗與游戲體驗類似,在“沉浸式新聞”中,觀眾只是一個在場者的數字化身,他們沒有能力對虛擬現實中的事件進行改變。這一方面保持了新聞的客觀性,另一方面則加深了觀眾的無力感,也會啟發他們更多的思考。
對于VR技術的探索和應用,《紐約時報》可謂身先士卒,不僅推出了自己的平臺,并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2015年11月,《紐約時報》推出了名為“NYT VR”的App手機應用,可以在App商店和谷歌播放中下載,這也是《紐約時報》第一次推出虛擬現實的新聞產品。“NYT VR”采用谷歌的廉價頭盔設備——“谷歌紙板”,市場售價僅為幾十美元。
《紐約時報》的總編輯杰克·西爾瓦斯特恩介紹說,透過VR技術,新聞媒體企業能夠為讀者提供360度的場景報道,讀者可以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報道方式特別適合某一種題材的內容,例如有關難民的報道,利用VR技術可以引發讀者的關心和同情。對于《紐約時報》的這一做法,美國媒體認為,一方面是《紐約時報》希望利用新技術吸引年輕讀者訂閱他們的報紙,另一方面也是提前在“VR+新聞”這一領域卡位,在媒體業競爭中搶占先機。
此外,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廣播公司(ABC)等也紛紛嘗試將VR技術引入自己的電視作品制作中,為電視作品帶來新的制作風潮。
2015年9月,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部推出了一個全新的服務“ABC新聞VR”,即通過VR技術將觀眾帶到新聞現場,而美國廣播公司也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家利用VR技術報道新聞的電視臺。觀看這些基于VR技術的“沉浸式新聞”,觀眾需通過在手機上下載App應用軟件,然后利用包括“谷歌紙板”在內的一些VR頭盔設備來完成。
除了在新聞報道中引入VR技術,美國廣播公司還嘗試在一些電視劇中啟用VR技術。2015年5月,美國廣播公司在科幻劇《編織記憶》第一季開播時推出了一款虛擬現實體驗,2016年,美國廣播公司為犯罪劇《諜網》創作了一段有劇本支撐的虛擬現實VR短片《緝兇》,該短片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沉浸式”體驗,同時巧妙地將贊助商的新車完美結合到劇情中。
近年來,英國廣播公司亦開始嘗試將VR技術引入到其電視節目制作中。2015年,英國廣播公司與一個名為“倒帶”的工作室合作,制作了一檔以360度全景VR技術拍攝的真人秀節目《舞動奇跡》,節目播出后深受歡迎。2016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采用VR技術制作了一部關于大型草食性恐龍的教學片,可以讓觀眾模擬與巨型動物的親密接觸,甚至還可以在“透視”狀態下感受恐龍的心跳等。
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打造極具現場感的“沉浸式新聞”,讓讀者(觀眾)從新聞的“觀望者”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這將成為全球媒體業發展的一個新動向。
游戲被認為是VR技術走向消費者的第一個成熟應用,而新聞媒體現在已成為VR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另一個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