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北京中關村海龍電子大廈正式停業。雖然,海龍不是中關村第一個電子賣場,但是卻一直是中關村電子賣場的“標桿”。地處地鐵口、四環和中關村大街的交叉口、中關村地區最大的公交站、最好的地上停車位……無疑,在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今日,海龍依然“最”值錢。
對于大屏君,海龍有著深刻的意義:上大學的第一臺電腦、第一個MP3、第一次幫別人DIY電腦、第一張內存卡、第一張CD刻錄盤、第一個電腦散熱風扇、第一次去修電腦,以后工作后的第一個數碼相機、無數數碼辦公和消費產品、以及經常去跑的“投影機”行情。可以說從最早的16支公交,到現在的地鐵,海龍就在大屏君的身邊。
作為中國IT,特別是DIY市場的典型代表。海龍有他的幸運。北方PC的普及離不開這個展銷中心;2003年后個人數碼的流行也從這里開始;2004年以打印機、投影機為主的辦公設備開始進駐海龍,成為中小企業辦公自動化的領頭羊賣場。在此之后,電商開始蓬勃發展,從DIY到消費數碼都不斷的電商化,海龍則也開始轉型:維修和售后成為一個最大賣點——但是,相比之前紅火的產品銷售,售后已經無法維系海龍增值的血脈。
差不多2008年以后,跑海龍投影行情就成了“副業”。因為電商已經來了。大屏君更多的時候只需要問問經銷商伙伴(這些伙伴很多都是從海龍開始認識的),或者上上淘寶、京東,就可以搞定產品價格、參數。剩下的跑腿時間,成了思考的空間。也是自那個時候開始,投影時代從產品主線,向行業主線轉型:因為電商不僅是商場,也是媒體空間。海龍需要嶄新的價值,我們也是如此。
現在,距離海龍開業17年過去了。作為中關村地區最早的高層建筑之一,海龍結束了一段“陳舊”的歷史使命,但是另一段嶄新的“歷史使命”已經開始——中關村“智能硬件創新中心”。作為一棟鋼筋水泥構成的現代建筑,其漫長的壽命,決定了17歲的這個結束,不過是一次升級和躍變,是一次不錯的成人禮。
從手機到TV、從微投到VR、從手持設備到“搖搖車”、從床頭的燈光到玻璃窗上的布簾——智能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雖然大屏君是一個“極簡生活主義”者,但是卻也并不反對智能帶給社會的好處和變革。
這是一個萬物互連的時代。物聯網、工業4.0到可穿戴智能設備。這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市場行為。他更是某種文化和文明方式萌動的起點。海龍趕上了這個好時代。雖然,作為電子賣場,海龍的轉型要比深圳華強北慢了整整一排,但是后來者會有他的優勢:這個優勢很可能是告別產品和零部件,而只剩下大腦的創意——這里是萬眾創新的新海龍。
如果讓靈魂和智慧的碰撞,成為海龍未來最精彩的所在。那么想象一下:也許就是幾個月之后,大屏君還是要經常跑海龍。
這會是一個輪回。但是,跑海龍的目的不再是“投影機的報價參數”,而是“與先行者的對話”。當一棟大廈,它里面搭載的不再是CPU、內存、數碼相機和投影機,而是智慧的時候。這棟大廈所發散出來的光芒一定更為美麗和宏大。作為電子賣場的海龍,也許只能輻射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最多也超不過河北省的邊界線。但是,作為創新中心,下一個世界巨頭也許就蘊藏在海龍的哪個小角落。
研究數據認為,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創新創業工廠,按照研發投入總量則是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家:但是,這些都沒有考慮,中國研發投入的產出能量遠超過大多數發達國家。因為,研發的核心投資是人員資本,而中國每年有700萬大學畢業生,總量超過1個億的學士以上學位高端人才。——而且,這些人才所需工資并不高。
人才,這是核心。中關村背靠中科院,前臨人大、北大、清華、北航,如果愿意再走500米,則是學院路十幾座大學:大屏君曾經戲稱,全球有很多“大學城”工程,但是真正能夠扛得住這面旗幟的只有北京海淀這個圈子——幾十萬的大學生、來自近百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數百個民族和區域語言,集中在這個兩三個縣城大小的區域。無論總量、層次、密度都足以笑傲全球。
這就是創新的最大潛力資源。他們容納了創意的產生、基礎工業工程和工藝路線的實現,以及一個很大、很年輕和多元化的消費群體。這是海龍比較華強北的關鍵后發優勢。
2016年,浙江高考卷的命題是“VR”。不知道是有意扣住創新這個時代主題,還是導師們一時興起。總這,這個命題讓VR成為了6月最火的科技概念。但是,2015年VR中國市場銷售額不過十五六億。存量與預期的反差是什么?是機遇空間。而類似的行業還很多。比如機器人、更比如智能汽車。
10年前,有人曾經看著微軟在XP操作系統之后的創新無力說“IT的終結”。但是,就在幾年之后,谷歌的“安卓”給這些人當頭棒喝。事實證明,偉大的信息時代還未真正到來,智能只是剛剛漏了一個角。那么對于這個大趨勢,各位同仁都做好準備了嗎?
投影機智能化:一邊是微型投影的100%智能,另一邊是傳統投影、商教產品的步履蹣跚;大屏要進入信息云時代,一邊是IT技術的滲透和大屏體系的IT標準化,另一邊則是專業AV技術的繼續深入開發與實踐——大屏市場已經面臨創新帶來的割裂和新的體系性不平衡。甚至,大屏君所處的行業,專業媒體也要進入新時代,一邊是自媒體、廠商媒體、新媒體工具的興起,另一邊則是傳統媒體向專家化、智庫化的再次轉型……
這是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創生新希望的開始。海龍的關閉,意味著昨天已經過去;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他以他獨有的歷史情懷來警醒我們:新的一天已經開始。對此,我們唯獨值得欣慰的是“我們還年輕”。
但是,這不夠。我們需要的是“我們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必須保持創新的心態,必須擁有拋棄歷史所有榮耀與成就的勇氣,更必須能靜下心來做一個潛心學習的小學生,甚至還要有那種孩提時代玩耍的天性與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這是創新者的內在氣質。當73歲的任正非還在奔波忙碌的時候,誰還能說自己已經老去了呢?海龍17歲,他還真的很年輕;擁有智能硬件創新中心,他更將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