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虹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告數據顯示長虹一季度業績“飄紅”,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22%,經營現金流凈額同比增長183.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6億元,同比增長1148.64%。
從寒冬走向春天,隨著天氣的慢慢回暖,傳統彩電巨頭也出現了回溫的跡象,短短三個月,從內而外,向多個方面的努力,成功完成逆襲。不難看出,長虹一季報業績“飄紅”并非偶然,是長虹近一段時期多項改革措施有力推進的必然結果。在投資界人士看來,長虹智能轉型的“陣痛期”正在終結,負性因素已經得到釋放。
從內部改進提高盈利能力
近年來,長虹在做大做強家電、軍工、IT等主業的同時,也加快了資本運作及多元化規模擴張。今年年初統計顯示,長虹旗下子公司、孫公司達到300多家。
然而,“多”并不意味著“強”。一些公司技術重疊、勢單力薄,不僅不能為母公司創收,還分散了母公司有限資源。
在長虹控股公司總經理李進看來:先要做對的事,再全力去做。于是,從今年年初開始,長虹內部的產業整合便大刀闊斧揭開序幕。
長虹旗下的工程技術中心與虹發科技成功“聯姻”,新成立的公司“軟硬”兼具,不僅可以服務長虹智能制造,而且成為對外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長虹旗下做電源產品的欣銳公司與長虹零部件產業集團旗下做金屬材料部件的精密公司、技佳公司三體合一,取長補短,成為一家能夠對外輸出整機產品的新公司。
長虹控股公司總經理李進為這類內部的產業整合打了個形象比喻:把散落在長虹內部的單粒珍珠串起來,會形成遠超原價值的珍珠項鏈。在長虹控股公司的統一協調和部署下,這些子公司、孫公司或強強聯手、或取長補短,單粒珍珠變成了珍珠項鏈,從而大幅提升了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探索智能化 布局新領域
與很多傳統家電企業相比,長虹近年來構建的最大差異化競爭,是智能戰略持續落地,也為長虹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除了CHiQ系列智能產品持續迭代升級外,3月底,長虹發布全球首個物聯運營支撐平臺(UP平臺),成功確立“物+聯”的驅動模式。
在具體的市場落地上,長虹也探索出“產品+平臺”、“消費市場+商用市場”的協同推進體系,不只是追求智能化業務發展的速度和寬度,還在不斷增長和謀求智能業務的能力和厚度。
在一些新興業務布局上,長虹依托幾十年來在消費電子產業鏈形成的系統優勢,開始進入汽車電子領域,長虹佳華推出的車聯網應用及北斗導航系統已實現批量裝機,已有5家汽車廠商就北斗導航與長虹形成合作并裝機數十萬套。
此外在推動空調等家庭能耗品的升級迭代上,還與國家電網達成資源上的協同和打通。這些都將為接下來長虹業績的可持續增長,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關愛教育 智能新品爆棚教裝展
5月8日,長虹教育攜帶眾多新品和智慧教育整體解決方案重磅亮相為期三天的第70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極具創新性、前瞻性的產品迅速引爆全場關注,盡顯行業領跑者的風范。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長虹展出的教育裝備軟硬件整合的智慧教室整體解決方案成為全場焦點,不僅人氣爆棚,更吸引眾多包括政府領導、核心教育工作者及各行業專家等的關注。
長虹“啟課”智慧學習云平臺,以長虹交互式智能平板、平板電腦、 智能電視產品為依托,基于大數據挖掘分析應用,將學校教育與學生家庭自主學習緊密結合,由原來的紙質媒體、應試性傳統學習模式到多媒體、個性化、按需推送、互動式學習模式, 面向學生、教師、教育管理者和家長提供教學、學習和管理服務,從而圍繞學校和家庭構建起一個開放的、可持續提供服務、可長期運營的“互聯網+教育”的新平臺。
長虹的業績飄紅并不是運氣,從內部整合到發力新領域,同時專攻軟件的開發創新,長虹在這三個月充滿著朝氣,大步流星的整改為未來的可持續增長打下了牢不可摧的基礎,成為傳統彩電轉型的新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