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激光投影普及化的開端。大屏君為何這么說呢?三個理由:微投進入激光視線、激光普及產品亮度普遍上4000流明、激光普及性產品價格進入萬元檔(目前還在萬五以上,估計年底會接近萬元)。
在激光投影這么來勢熊熊之際,大屏君倒是有一個奇特的想法:誰將是LED光源的堅持者。作為次世代固體新光源技術,LED投影的發展并不順利。亮度瓶頸遲遲未能突破,已經讓LED光源失去了最佳的發展期。在這樣的背景下,LED投影的出路在哪里呢?
從市場分布看,微投還是LED獨大的天下。因為,現在的微投一方面亮度指標不是很高,沒有碰觸到LED光源的“亮度瓶頸”,另一方面LED光源可以實現RGB三元色的低價格普及——后者的色彩效果理論上要高于激光投影的廉價技術方案:激光熒光色輪技術。
在商務、教育和家用投影機上,LED光源也還有新品推出、活躍度雖然不及激光技術,但是也還處于上升通道。這是因為,這些領域對最終亮度的需求是有限的,即3000-4000流明足以。這一需求特點抑制了激光最大的優勢:高亮。同時,激光實現高亮度的方法無非是多光頭疊加,這一點也可以被LED光源利用,進而實現亮度瓶頸的突破。此外,LED光源的RGB化成本低于激光光源——三原色LED比較激光熒光技術的色彩優勢,也值得關注。
LED光源投影唯一徹底遠離的區域是工程產品。即高亮投影機市場。對此,大屏君唯一的理由就是:LED的亮度在5000、10000的需求檔位上,和激光比較沒有任何優勢。而5000-20000流明投影則是目前激光光源最活躍的產品線。因為這個亮度上,傳統汞燈的壽命劣勢也會被極大的放大——其反面則是激光的長壽優勢。
以上是LED光源在投影產業中的分布和優勢。但是,這種分布現狀不足以讓更多的投影廠商支持這個光源技術。如果要找到LED能夠生存的理由,那么科學的方法是發現激光的“弱點”。
激光光源在投影應用中的弱點有哪些呢?大屏君覺得至少有兩個方面可以考慮:第一,如果激光用在微投上,不是不可以,但是卻必須犧牲“激光依靠更多光頭疊加實現高亮”的技術優勢。因為這種高亮實現方法,依賴于數量增長,即犧牲產品體積和重量——后者與微投的定位并不相符。所以,一個現實是激光微投的亮度并沒有超過LED產品的水平;或者高亮度的激光投影機一般體積較大、重量較高——甚至超過絕大多數汞燈主力產品重量的兩倍。
第二,激光光源的另一個弱項在哪里呢?上文也提到了,即廉價產品上激光熒光色輪技術與三原色RGB在效果上的差異。投影機光源從色彩效果角度選擇,RGB三原色是最優解。但是,RGB激光技術的成本太高,且暫時難以快速下降。相比較而言,2000-3500流明的RGB LED技術的成熟度和價格更具有優勢。
以上兩個激光的弱項(起碼暫時是這樣,技術進步后會如何,沒人知道:因為激光技術能進步、LED也不會原地踏步),至少決定了兩個基本問題:即,微投圈的企業沒有多少動力更換激光新光源。如果激光不能在輕薄的同時實現亮度的躍升,那么放棄成熟、穩定、可靠,有很多研發經驗和具有RGB三原色優勢的LED光源,微投廠商豈不是自尋煩惱嗎?
第二個問題方面是,在商用、教育、家用市場,適當推出RGB LED光源的投影,從產品豐富性、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的角度看,依然具有市場意義。兩條腿走路,也比捆綁于一個激光熒光技術,更具有企業戰略上的自主性。
對于第二個問題方面,大屏君特別想多說一些“道理”:現在,激光熒光色輪技術的最佳搭檔是誰呢?無疑是單片式DLP投影。或者說在3lcd/3LCOS與單片式DLP的普及型投影市場競爭中,激光熒光技術的成功不是“均等機會。因為單片DLP投影在汞燈時期就需要色輪。色輪導致的時間片原色獨用劣勢已經被市場很好的消化。如果三片式的液晶或者LCOS要進入色輪激光時代,那么他們等于向DLP單片技術的路線靠攏,進而也會犧牲三片光閥系統的一些性能優勢。所以,激光熒光色輪技術的成熟是偏向單片DLP的技術機會。這必然令日系廠商“技術和情感上”都很不爽。
同時,從行業陣營競爭角度看,激光時代中日韓臺的四方較量比較明顯。大陸地區是激光熒光技術的發源地,自然先聲優勢比較大。日韓臺在這方面就要受到一些技術路線、專利的制約。這一點很可能導致后面的三方更希望能在次世代光源上走出多條路線。而日韓臺企業在全球投影圈占據銷量規模優勢,乃至在國內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市場都還被其掌控——既有市場的優勢,也使得他們有理由和實力來玩一些自己的標準。
與激光熒光色輪技術方案來自光峰科技一家企業不同;RGB LED光源技術沒有事實上的行業壟斷。雖然既有高亮LED光片來自歐司朗、日亞等少數企業,但是這不等于中日韓臺地區數十家LED企業沒有能力研發制造這種產品——供應商有限實際是由產品市場規模狹小決定的,而非產品技術難度的限制。
所以,綜上所述,LED投影光源不僅有可取之處,對于一些企業,尤其是日系企業還會有特殊戰略意義,在微投板塊也有其最佳選擇意義。這些就決定了激光盛行之際LED光源并沒有被拋棄。例如,日立年初推出的LED三原色商用投影產品,就是這種戰略的代表。同時,激光光源產品價格的快速下降,也可能使得激光紅海中,LED RGB光源成為一類特殊價值產品。畢竟,3000+亮度的LED投影價格目前非常穩定。
當然,大屏君對光源技術的思考并沒有停留在RGB led與激光熒光色輪技術的框架之下。至少,以下的問題還是有可能成為目前競爭格局的終極變量的:1.RGB 激光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低于激光熒光色輪;2.LED亮度大幅提升,至少理論上從現在主流照明領域每瓦特50流明推高到200流明還是有希望的,何況理論上LED亮度達到每瓦特1000流明并非空想;3.OLED光源技術的興起,以及壽命和高亮技術的突破——從對人眼健康角度看,OLED光源的優勢非常明確,LG等企業也在大力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
或者說,投影光源戰爭并沒有終結點:今天的激光熒光技術誰能保證不是匆匆過客呢?人類技術的進步,可能讓一些古老的東西煥發新生機、也可能讓一些從未被想象過的奇跡發生——何況以激光的發現為起點,這個技術也已經年過古稀,不是什么新科技。
正因如此,大屏君想對所有的同行說:多一種選擇不是給別人的,是給自己的。投影光源路線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