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發出后,受到各方關注。據最新消息,OLED技術已經有了全新的突破,2萬小時的壽命只是OLED剛剛應用到電視時的數據,目前OLED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跟液晶一樣的壽命。)
2016年的春天,對于OLED顯示產業而言,是一個絕妙的時刻。OLED顯示技術誕生三四十年來,這一技術從未在產品化方向上發展的如此之快。
不一樣的OLED之春
2016年的春天,OLED產業到底有何不同呢?這還要從廠商的動作說起。
首先,手機市場上,OLED應用獲得很大的突破。手機產品上,即去年的奇虎360推出千元級OLED手機之后,中興也進入這一市場。作為全球銷量規模最大的價格區間、千元級手機進入OLED時代,將是OLED普及化的標志之一。同時,2000元上下的機型,采用OLED屏幕的比例,也在快速增長。包括vivo、oppo等差異化品牌都將OLED作為一個可供選擇的賣點。從領袖企業看,第一季度,三星作為全球手機老大和重要的面板供應商,繼續引領OLED手機風向。其中,采用三星屏幕的手機產品,超過三分之一是OLED手機。此外,LG、京東方、國顯、深天馬、和輝等企業也加強了OLED手機屏幕的供應。從價格角度看,手機市場OLED屏幕的均價與高端的低溫多晶硅液晶比較,在計算了液晶必須的背光組件后,OLED已經獲得3-5%的價格優勢。從遠景看,業界預計蘋果手機會最晚在2017年進入OLED陣營,同時2016年手機新型號中OLED品種有望超過2成,其中高端市場的占比將會更高。
第二,從彩電市場看,OLED的支持者在顯著增加。國外主要是LG發力,國內市場創維、酷開、康佳、KKTV、長虹等結成了OLED聯盟。從消費者可購買型號數量看,2016年一季度市場供給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時其均價下滑超過2成。萬元以下OLED電視的出現,成為一種普及信號。從上游面板供應看,除了LG表示將以超過87億美元的資金加大大尺寸OLED線建設外,京東方也表示將推動OLED大尺寸面板在2016年的供貨計劃。據奧維云網(AVC)產業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OLED電視的出貨量為40萬臺,較2014年增長了4倍,預計2016-2018年,全球OLED電視的出貨量將持續大幅攀升,僅在2016年就將猛增到130萬臺,漲幅最大。其中,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2016與2017年都將連續保持400%的增長速度。
第三,從上游供給端看,持續的投資熱潮已經掀起。LG作為大尺寸的當家者,正在建設投資超過87億美元的第9代OLED工廠,其目標產品將主要是55英寸以上大尺寸產品。同時,LG也加強了中小尺寸市場與三星的爭奪戰。即2015年計劃內的15億美元中小尺寸OLED面板產能規劃外,2015年四季度LG宣布追加10億美元投資于中小尺寸OLED產能之上。
國內,京東方宣布成都6代線的核心產品改為OLED面板,同時追加二期投資,加速柔性OLED面板線的建設。這使得成都6代線超過465億的投資全部砸向OLED。在大尺寸上,京東方已經鎖定盡快供給的計劃,其可能在福州項目中更多采用OLED設備,并亦有技術基礎在重慶和合肥8.5代線上率先實驗性量產OLED電視面板。
三星方面,2016年的重點產能提升依然是中小尺寸OLED。為了給OLED建設騰出空間,三星將在2016年關停半條前年剛剛升級的7代線,并關停去年升級的6代線——這是較原計劃提早至少三年的停產,某種意義上說明三星向OLED轉型的加速和急迫性。三星在關停液晶6-7代線的基礎上,將建設一條月玻璃基板投入達9萬片的6代線,投產OLED產品。這條線被認為是爭取未來蘋果手機訂單的關鍵。這條線也將是中小尺寸OLED面板單體投資最大的生產線,甚至是平板顯示產業有史以來單體產能最大的6代線之一。另外有消息稱,三星8.5代OLED測試線,會在今年晚些時候試裝OLED 電視面板量產設備,初步投資規模估計達20到30億美元。
LG、京東方和三星是OLED面板市場走的最快的三家企業。此外,國內的和輝、國顯兩家中小尺寸面板企業是只研發制造OLED面板的企業;深天馬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也已經批量供貨。華星光電的OLED中小尺寸項目亦即將投入建設,且其位于深圳的大尺寸生產線將增加8.5代OLED量產技術驗證和小批量先行量產任務。
目前,OLED上游端已經形成國內大陸地區企業和韓系兩大巨頭組成的競爭陣營。相反,傳統液晶面板的強勢角色,臺系和日系企業卻實質動作較少。日系企業主要受到投資瓶頸的制約;而臺系企業不僅受到投資瓶頸的制約,還在當地政府支持上落后于大陸、韓國和日本地區。在政府支持上OLED已經成為韓國和我大陸地區的國家戰略。日本政府也對面板企業升級或者新建OLED愿意提供有限、但是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不過,在鴻海與夏普的合作案完成之后,夏普將獲得鴻海至少2000億日元的資金,投資OLED項目。其計劃是2018年初期開始進行量產,并逐漸擁有月產約1000萬片5.5寸OLED面板的產能。但是這不足以改變日臺企業的弱勢:對比三星而言,其2018年中小尺寸產能規劃的可達到月4億片5.5英寸OLED面板的巨大以上。
OLED面板產業2016年春季上游動作,多數可以用追加性決策、臨時性決策、變更性決策來形容。這些變化說明OLED上游競爭已經發展到一個空前的烈度。其中,中小尺寸市場表現為以產能為基礎、柔性化為方向的,具有高度技術成熟性和大規模投資熱情的競爭;大尺寸方面則變現為LG繼續鞏固并極力擴大自身優勢,全球大尺寸面板第二三位的京東方和三星“發誓”及早量產、奮起直追的戰略前瞻性競爭。
綜上所述,手機市場OLED的加速滲透和進入千元機行列、電視市場的高成長性和進入萬元機市場、上游面板業的“臨時變陣”,強化OLED投資和產能規劃,成為了2016年春天OLED顯示全產業鏈即將進入爆發期的關鍵信號。其中,按含背光模組的完整顯示單元計算,手機市場OLED較低溫多晶硅液晶取得小幅成本優勢,將成為OLED在顯示產業價值角色轉變的關鍵點:即從高端高價產品,向平民平價產品過渡。
OLED成為一種選擇可能,市場如何發展
最晚兩年,最快一年,OLED都將在從手機到電視的大眾產品上實現放量增長。這一研判已經成為產業迫不及待的投資動力。兩年時間內,顯示行業,僅僅面板端就已經至少聚集起1500-2000億人民幣規模的投資計劃。而且這一規模還可能更大。大規模的投資將使得OLED最終成為終端市場上的一種選擇,甚至是未來唯一選擇。
對此,終端市場的關心點主要有兩個:第一,OLED市場規模增長的規律是什么;第二是,OLED產品營銷的價值優缺點是什么。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OLED產品市場規模成長的規律是“跳躍式的幾何級數”。因為,面板線建設的規律是從試驗線到量產線、量產線復制迭代放量、量產線一次建設投入規模巨大。這一規律決定了,面板行業供給的瓶頸主要在試驗線到量產線的過渡階段。
目前6代以下的OLED線,基本已經跨過“試驗線到量產線”這一階段,進入“量產線復制迭代放量”周期。集中市場表現是,LG、三星、京東方的中小尺寸線產能都已經進入倍增躍升期。其最小的一次產能建設規模也基本折合每月3萬片左右6代玻璃基板——相當于六七千萬臺手機產能的需求量。或者說,目前中小尺寸OLED供給正處于一次劇烈的“幾何級數跳躍”進程之中。
在大尺寸線上,LG的領先優勢非常明顯。其代號為P10的工廠建設,將使其首先進入“供給規模幾何級數跳躍”階段。而三星、京東方的進程則要慢一些。但是,這兩家企業已經確立了在規模和速度上追趕LG的戰略。最慢的預期是2017年二者會跨過試驗線到量產線的“慢增長”階段,并在之后進入“規模幾何級數跳躍”階段——如果一切順利,這一過程也可能提早一年完成。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OLED面板的制造,需要以低溫多晶硅TFT或者金屬氧化物TFT技術為基礎。而目前液晶行業的主流面板廠,基本已經全部掌握這兩項技術,并實現規模化的制造和生產。同時,OLED和液晶還有很多其它公用技術,如大尺寸中的彩色濾光膜、產品制造中的潔凈技術、產品品質的控制和檢測技術、產品驅動技術等等。和先進液晶線有7成以上的共用技術和資源,這是OLED能夠快速實現規模增加的另一個有利條件。
從終端企業和市場角度看,人們對OLED的感覺將是:早期總是姍姍來遲,中后期卻急速替代傳統產品。這一規律也是液晶對CRT產品的替代規律:2005年的時候,人們還在談論CRT技術能至少維持市場規模到2009年之后,很多企業還在投資研發如短頸、超薄、超寬CRT電視,但是2009年時CRT電視已經在主流市場全面絕跡。
第二個問題,在營銷上OLED的優勢與缺點各是什么。這是普通消費者和終端企業都很在意的問題。
首先,OLED比較液晶產品是一個具有全面顯示性能優勢的產品。這些優勢比如色彩、對比度、節能、反應速度、健康護眼等。其中,健康價值有望成為一個重要的差別化價值點。這也是LG最經常提到的一個OLED顯示的核心優勢。
第二,OLED顯示是一個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產品應用形態的技術。例如手機如果使用柔性OLED屏幕(LG、三星、京東方已經開始這一產品量產線的建設),其屏幕抗摔能力,比較現在的剛性液晶屏幕要強很多。甚至,行業人士認為這能夠降低9成的手機意外損傷事故的發生。此外,OLED還是一個更為超薄的顯示系統,因為OLED不需要背光源系統。這就決定了在半導體面板技術同代的背景下,OLED顯示產品,不管是電視還是手機都會比液晶更為輕薄。
第三,OLED顯示將是一個最終目標價格更低的顯示技術產品。在高階手機屏幕中,2016年第一季度,OLED已經實現了對液晶的些許價格優勢——這一優勢的核心是:OLED不需要液晶那樣的背光源。如果液晶采用金屬氧化物TFT、低溫多晶硅TFT這樣的技術制造,那么其與OLED的成品率將差別甚微。在此基礎上,液晶的背光源會成為成本累贅。在未來的技術演化路徑上,大尺寸OLED將傾向于發展印刷為主的制造技術。這一技術將至少節約OLED面板蒸鍍階段的多一半成本,從而使得即便不考慮背光源的影響,OLED也獲得對液晶的制備成本優勢。
以上這些是OLED顯示產品對液晶技術的優勢所在。但是沒有任何技術是完美的,OLED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壽命問題。
液晶顯示設備現在的典型宣傳壽命是10萬小時。但是,OLED產品的壽命卻只有2萬小時。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藍光OLED材料的壽命較短。對此,業界在致力于開發更為長壽的OLED發光材料。事實上,壽命更長、發光效率更高、工藝實現更容易,是目前OLED材料研發的三大方向。
這一壽命對比指標,OLED似乎有些慘不忍睹。但是,事情的另一面卻更有意思。以手機使用為例,每天6小時,一年是2190小時!獙嶋H上,能達到這等使用強度的消費者并不多。而手機的更換周期,現在基本上是2-3年。也就是說,有六七千小時的使用壽命,OLED產品足以滿足手機用戶的需求。
這一場景分析法放在電視機上,則是:電視機的平均更換周期是6-8年,即2萬小時的使用壽命足以滿足電視機產品用戶的需求。而液晶產品10萬小時的壽命,按每天6小時計算,使用45.6年,遠超過正常的產品應用情景。
如果使用場景是電腦顯示器,尤其是臺式顯示器:那么按照每天8-10小時這樣的辦公應用時長,一年255-365個工作日(全休法定假日到完全不休假期),那么每年消耗產品壽命的可能區間則為2040小時-3650小時,其中最典型的情況是2500-3000小時。OLED顯示產品也至少能滿足5.4年到8年以上的使用壽命。
場景分析法給出的結論是,液晶的超長壽命沒有現實使用上的意義。OLED所謂的短壽命也足夠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所以,OLED和液晶比較,其最大的缺點不會成為“營銷和使用”上的障礙。這也是目前OLED已經開始流行的背景下,看不到液晶陣營廠商“較真”OLED壽命問題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液晶顯示屏幕的壽命也不是一直如此長,而是從幾千小時,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到五六萬小時,如2006年之前;再發展到今天LED背光源下的10萬小時的。而在最初幾千小時壽命的時候,液晶就已經在筆記本電腦上大規模應用了。未來,隨著OLED材料技術的不斷改良和進步,OLED包括壽命在內的一系列顯示指標也都會如當初的液晶一般不斷進步。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看到,OLED和液晶的顯示戰爭其實勝負早已經定下。其標志性事件就是面板上游廠商停建、甚至關停液晶面板線,改建、新建OLED面板線的事實。對于顯示終端市場,緊跟上游廠商的步伐,是基本的生存原則。而OLED自身的性能優勢又如此突出,這將使得OLED的市場瓶頸只由“產能”決定;蛘呤钦f,一旦產能放量,OLED的市場普及趨勢將是“排山倒!币话愕。
2016年對于OLED產業而言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正從一個技術累積階段,跨入規模累積階段。OLED即將在顯示行業掀起一股風起云涌的大浪。KKTV、酷開的平價OLED電視,中興、360的千元OLED手機,只不過是主浪之前的第一朵美麗水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