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拼接的不溫不火,OLED的耀眼出世:這是2016年IFC展會拼接墻行業的一個小對比。兩大平板技術同臺競技,這一局面自等離子拼接“離世”之后,首次出現。這不禁令人揣測:LCD和OLED是兄弟還是仇敵!
OLED是一種非常適合制作拼接顯示墻的技術——這一點,大屏君七八年前就已經提過。道理很簡單,做拼接墻的顯示單元,越是輕薄越容易實現窄縫隙,并可以在應用功能上做出創新。從CRT、等離子到液晶,某種意義上就是“屏幕越來越輕薄的過程”。其中,DLP背投影拼接算是獨特案例:雖然整機很是厚重,但是投影技術的屏幕卻可以非常輕薄。
而與這些顯示技術比較,OLED會是最輕薄的產品。她沒有背投影那么大的主機箱(其實基本沒有機箱),也沒有CRT的陰極射線管的后背長度,更不用采用等離子產品那么厚重的玻璃屏幕,同時比較液晶顯示還少了一個背光源系統……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OLED顯示技術是迄今為止,“最輕薄”的產品,所以也就成為了最適合“拼接”顯示的技術。
當然,大屏君如此看好OLED的拼接應用,還有額外的一些因素:比如,IFC2016展會上的透明OLED拼接,和液晶的透明產品比較,因為沒有側邊背光源,所以OLED的邊框更窄,可以做成縫隙更小的拼接單元。再比如,未來的柔性OLED單元,可以自由折疊彎曲弧度,這將使得拼接墻體的形狀設計獲得前所未有的可塑性。還有融合了IN-CELL或者ON-cell觸摸屏的OLED單元,可實現觀看、觸摸、書寫的一體化拼接——這里面的每一點都是以往的拼接顯示技術難以實現,或者實現效果不如OLED理想的“獨家賣點”。
最后,大屏君格外看好OLED作為拼接市場未來之星的最根本原因還在于成本因素:OLED和液晶技術同樣都屬于半導體顯示產業,通用基礎技術和工藝非常多,達到70%以上。這使得OLED產品的制造可以繼承液晶時代的眾多“遺產”,進而快速實現成本下降。同時,OLED和液晶比較,不需要背光源組件,這從產品構成上形成了最終的成本優勢。同時,作為拼接單元使用,OLED可以很好的繼承液晶的窄縫隙技術,并與自身的其他成本優勢結合,成為最有利于推動窄縫隙平板拼接產品普及的技術。
當然,OLED的千般好,還得依靠最終的上游產業能力,才能轉化成市場上的產品——這也是OLED拼接目前最大的“不是瓶頸的瓶頸”。或者說,上游面板企業還沒準備好“米”,給下游拼接企業“下鍋”。
拼接屏幕使用的OLED顯示單元,要采用8代以上面板線制造。這類生產線的建設至少需要一兩百億人民幣的資金。而且構成產業規模,可以利用規模優勢大量降低成本、出產不同規格的產品,一家面板廠至少要形成每月10萬片玻璃基板的投入量(折合80萬塊以上的55英寸顯示單元產能)。
正因為面板業這種科技密集、資金密集、產能密集的本質,OLED真正能海量進入拼接市場,還必須等待上游投資的到位,以及建廠周期的完成。所以,IFC展會的參展企業也會直言,OLED現在還不是首選供給型產品。而且,即便初期OLED產能放量,對于面板企業而言搶占真正規模巨大的彩電市場,也要比進入拼接墻行業更具戰略性。不過,后者并不妨礙拼接墻企業以彩電用OLED面板為基礎自己二次開發和改裝OLED拼接產品。大屏君還依稀記得,液晶拼接最初的產品都是如此而來的。
事實上,OLED拼接產品的道路既由OLED顯示本身大眾產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也由拼接行業小眾市場的特殊屬性決定。這是OLED在專業拼接行業不可回避的命運。不過這不影響人們對屬于OLED時代的拼接墻產業格局的“聯想”。
今天拼接墻行業的基本格局是什么呢?DLP背投、液晶、小間距LED三足鼎立。其中,小間距LED和DLP背投主要是高端應用;液晶技術則壟斷了中低端市場,并極力挺近高端領域。從產品特點看,小間距LED是無縫隙化的產品,其價值獨特性決定了它與液晶和DLP拼接是競爭加合作的關系。液晶和DLP的市場差異主要由成本差異構成,尤其是隨著2015年液晶1.8以及1.4縫隙產品的問世,縫隙問題已經不是困擾液晶與DLP競爭的關鍵。
在這樣的一個產業格局中,加入一個產品種類豐富度更高(如柔性、透明),價格趨勢更低,縫隙可控性更強的OLED,首先受到沖擊的即應當是液晶的高端市場方向;蛘哒f,大屏君認為,正式OLED拼接的出現,讓人們對液晶拼接走向高端小縫隙的可能產生了懷疑。同時,伴隨著OLED拼接的日益成熟和豐富,以及OLED顯示對液晶顯示替代進程的最終形成,液晶拼接的中低端市場也將被OLED徹底征服。在形成規模優勢的基礎上,OLED的高端市場恐怕也會繼續發力,那個時候DLP的優勢是否還能持續保持,也將是未知數。
對比DLP拼接產品OLED產品還將繼承液晶產品的“群狼”特點。在上游供給實現豐富性之后,OLED拼接的行業門檻會顯著低于DLP背投產品。其得到的上游勢力支撐、終端廠商支持和消費端的知名度都會成為DLP拼接的棘手問題。而對于此,DLP拼接的優勢將主要集中在既有市場的認可度上,以及寄希望于OLED拼接在縫隙指標上的“持續落后”——但是,大屏君認為,對于后者不可過于自信:因為OLED拼接會繼承液晶拼接的絕大多數產業技術,包括現在液晶拼接的1.8、1.4窄縫隙技術,這些技術結合OLED不需要背光組件層的特點,恐怕其最終的縫隙控制能力將在液晶之上。
對于行業內的企業而言,率先布局先進技術、下一代技術是“創新能力領先”的標志,也是積累品牌文化軟實力的關鍵。這也是在今天OLED拼接未解決上游供給問題的時候,就有企業愿意推廣這類產品的核心原因所在:“借助OLED升級大勢,實現企業在產業地位的逆襲”,大屏君竊以為,這是現在很多大推OLED顯示的企業的私欲之一。
不管今天推出OLED拼接產品者的策略如何,OLED時代的大門都已經因此而打開。迎面而來的這種新的力量,必然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展開對大屏市場的一場徹底的洗禮。對此,大屏君只有一問:各位行業同仁準備好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