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詳細介紹過擁有數百萬用戶、即將進入中國的 AR 瀏覽器產品 Blippar。通過將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技術相結合,Blippar 改變了人與信息鏈接的方式。人們只要將手機攝像頭對準好奇的品牌或者產品,就能找到更多相關信息。
在應用端的互動之外,Blippar 還有 Web 端的工具「Blippbuilder」,是一款基于網頁版的自助式 AR 創建工具,每個人都可以簡單快捷的通過拖拽式的交互界面創建 AR 應用。
關于 Blippar 這家海外 AR 公司進入中國,我們最近同幾位朋友聊了聊——他們都來自做 AR 瀏覽器的國內創業公司。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看法:
Scott 賴,Realmax 銷售總監:
我認為會 Blippar 進入中國會有本土化的困難。
首先是商業模式的本土化,它們現在在國外主要服務的是品牌,通過品牌和廣告公司帶來在自身上平臺上用戶流量來變現自身的廣告價值,那么他們在中國地區是沒有用戶量的,是否能夠成為大家流行下載的一個 APP 將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Blippar 應用界面
短期進入國內還是非常有挑戰性,可能需要大量資金來做商業模式的本土化。不過它進來也是很好的一件很好的事情,讓大家知道 AR 怎么和品牌和用戶進行結合,畢竟有這樣一個好的平臺做支撐。現在就看他選擇什么樣的企業進行合作了,選對合作伙伴可能會事半功倍。」
張威、權建高,來自梟龍科技的銷售鬼才
Blippar 進入市場的策略很討巧,通過情景電商的模式加上 AR 的外衣,特殊的體驗感受,但是卻無法做到功能上突破與應用上的突破。
國內市場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瀏覽器的目的性搜索要強于瀏覽性搜索。因為,這一塊興趣瀏覽已經被集成 APP 所取代。
目前 AR 瀏覽器作為流量入口來盈利還是無法擺脫瀏覽器固有的模式。以合作各著名領域的公司的姿態進入中國市場,從商業本質上講,是非常正確的。這樣有了流量就有利潤,有了合作伙伴,也就有了渠道。
Blippar 還會提供購買地址等相關訊息
國內 AR 瀏覽器的競爭力也會很強,因為瀏覽器加搜索引擎。國內對于用戶的培養已經非常成熟,只不過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功能。作為瀏覽器,盈利的直接來源就是廣告,AR 不例外,當然流量做上去,盈利模式就多了。
適者生存,從藍海到紅海是每一次變革都要經歷的,保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其他都在營銷模式和用戶體驗論長短。
Blippar 競爭力還是會很強得,技術的實現在國內不難,但是創造新的觀念和用戶情景還是有短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對 AR 瀏覽器模式有著深入思考的朋友
2012 年時候有嘗試與中國聯通合作,當時的手機網速還不是很好 4G 沒有普及,可想當時的體驗還是比較差,不過 AR 瀏覽器的概念應該在國內最早開始。我們當時的判斷是 AR 一定會成為一種接入互聯網的入口,那么瀏覽器或者說搜索引擎的概念總會讓人們想起獨角獸「百度」,這是很讓創業人無比興奮的興趣點,但是當時最讓人擔心的事情是騰訊要來做這個事情我們怎么辦。
Blippar 與星際大戰的合作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騰訊也沒大舉進入。我認為巨頭還沒看清楚,或者這個事情還不足以利潤/流量大到讓巨頭關注,他們需要等小朋友們把這個事情玩清楚了,玩明白了再進入。介入方式對于他們來說就很簡單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來自目前國內和 blippar 功能相近、天使輪融資 2500 萬 AR 瀏覽器項目的朋友。
Blippar 進入中國其實面臨很多問題:
1. 他們的 APP 不足以具有高頻使用的 APP。因為現在的 APP 只有一個掃描功能,并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掃描出來交互的。在中國我感覺不是那么的接地氣。
2. 要進入中國首先要落地的一些實際的東西,即使有了實際的項目來做。同樣也會有很多的溝通問題。還有制作項目的問題,他們中國并沒有制作團隊。并且 Blippar 在中國沒有服務器,現在體驗很差,掃描速度很慢。需要給中國專門架設專門服務器,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Blippar 的影響模式
3. 對于現在有的 AR 瀏覽器,我們都應該向 Blippar 好好學學,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商業模式上。我感覺幻視更加接近 Blippar 模式而不是視+,幻視他們可能思考的更多一些。
4. 現在做 AR 瀏覽器不早,時間點恰恰剛好。很多人都說現在的技術不成熟、追蹤不穩定、識別不是那么健全。我認為現在用現有的技術做現在能干的事情最好不過了,等什么都成熟了也就沒有后來人的機會了。
另外透漏一個小消息。據我了解,Blippar 的收費很高,可以說非常高。Blippar 想打中國市場,還是比較難的,我們都有機會。」
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切入國內市場的 AR 瀏覽器,目前 ARinChina 在接觸的除了 Blippar 還有來自以色列的項目 ENTITI,各自產品都有自身不同的優勢。
國內小伙伴們找準自己的渠道和自身定位很關鍵,在市場的競爭中不斷打磨自身的產品和服務,1200 億美金市場一定是最先接近這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