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把教育事業辦好,我們要保證投入,花好每一分錢,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對教育的這段論述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互聯網+”計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意味著“互聯網+”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教育被普遍認為是未來互聯網行業最受關注的領域。
“互聯網+”教育如何落地?大多數人看到的突破口是在線教育的市場機遇 。從教育的本質出發,“互聯網+”教育的落地是要求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則要以智能為核心,智能就離不開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支撐。
“互聯網”+教育的落地,在于抓住教育的核心
眾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教學,教室又是教學的唯一場所。這也就意味著“互聯網”+教育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與教室的重構。
當知識本位的課堂教學依然在野蠻生長時,人們便陷入了教學的“黑洞”。以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引入與應用,不但讓課堂教學得到了更高的可視化效率和質量,而且救贖了課堂上那些看不見的元素,比如好奇心、展示欲、質疑精神和民主意識。
業內曾有教育學者以禪修境界比喻,教室和教師的進化要經過三個境界:過去引入數字化技術前,“教室是教室,教師是教師”;現在引入數字化技術中,“教室不是教室,教師不是教師”,未來在引入數字化技術后“教室還是教室,教師還是教師”。如此富有哲理的比喻,看似簡單,實則闡明了數字化技術的引入是推到教室的墻,教室和教師變得更具有延展性。
信息化企業將扛起“互聯網”+教育的大旗
業內不少人在問:站在“互聯網+”的風口,誰將成為未來教育行業的最終贏家?我們看到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在線教育的市場,其根本原因在于互聯網的基因,使其擁有著大批的用戶。互聯網的游戲規則是誰擁有用戶,誰將是最大玩家。但教育行業具有其特殊性和行業屬性,從九年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從高等教育到成人教育等人生學習的階段不一樣,教育的需求也就不同。
長期從事信息化教育企業與互聯網企業的不同在于,信息化企業不僅能通過互聯網低成本、音視頻的數字化傳播、更快速便捷的特性來改變教育,還能獲得更好的產品體驗,師生能夠施展靈巧的教與學方法,為學習者提供最適宜的個性化服務。
競業達作為一家長期專注于教育信息化解決方案的領導者。2014年,競業達深刻洞察到“互聯網+”的巨大爆發力,并結合對教學教室需求的深刻理解,開創性推出第三代多媒體教室解決方案——互聯網教室解決方案。
互聯網教室解決方案通過“互動教學網關”和“輕新課堂”兩款核心產品,實現了“智能硬件進教室,移動應用進課堂”,全新定義了“互聯網+”“教學”“教室”的新形態。全新的教室帶來全新的教學應用:手機PAD遙控“互動教學網關”,輕松實現豐富的教學應用;基于位置的手機自動簽到,高校大課點名分分鐘即可完成;校領導無論何時何地即可通過手機PAD巡視教室教學情況;學生在公交、地鐵、宿舍、學校草坪上即可輕松回看課堂精彩片段;基于移動互聯的互動教學更是極大的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這將深刻影響未來的教學形態。
信息化企業無論是從行業Knowhow,還是在技術實力及經驗積累上對“互聯網+”教育有著非常全面系統的認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毫無疑問未來信息化企業將是扛起“互聯網+”教育的最佳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