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小間距LED屏產品蓬勃發展的一年,甚至出現了三季度上游斷貨、供不應求的局面。然而,在歷史罕見的“賣斷貨”情形下,小間距LED屏行業也并非“喜中無憂”。不斷下降的價格,尤其是P1.9產品年初就突破26000元/平米大關的走勢,正在給整個行業帶來“變數”。在這種矛盾化的行情下,2017年小間距LED屏市場又將有哪些“大勢”值得未雨綢繆呢?
1. 上游漲價依然繼續嗎
2016年小間距LED屏行業最大的事情莫過于上游漲價了。5月份開始,包括上游的襯底、芯片、支架、燈珠、晶片、包裝材料、鋁基板、稀有金屬等原材料,中游的封裝企業都進入漲價通道。這對于三四月份還在大談價格下降的下游終端企業而言“如同一記悶棍”。
但是,如果僅僅是漲價,下游企業還能好好的“內部消化”。三季度,部分產品甚至出現“斷貨、斷供”風波。這顯著影響了下游屏體企業的定價走勢:幾乎是5年來,首次有企業公開對貨架產品漲價。上游漲價風波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層:
一方面是,大環境性的因素。這主要是2016年中期以來化工和黑色冶金產品的價格回調,人力資源等價格的上漲,以及匯率變化,導致的需進口部件產品價格波動。這種變化反映的是宏觀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具有跨行業的共性特征。尤其是對于涉外業務中的匯率變化,一系列諸如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等重大政治事件的“意外”影響,更是體現了全球治理形勢的“波動性”。
另一方面,LED行業上游價格上漲的最大原因還在于需求擴張。這不僅僅涉及近年來小間距LED屏產品的市場擴大,也涉及到:1.照明和廣告箱體產品LED化的加速推進;2.大尺寸液晶電視的流行和全球液晶電視市場恢復小幅增長造成的背光源LED需求增加;3.2012年開始的行業去產能和去庫存周期導致的供給成長停滯。
正是需求擴張和供給不足的雙重作用,才造成了2016年三季度小間距LED行業即便漲價也能斷貨的現實。
對于此輪漲價風波,還必須認真研究中游封裝行業的特殊性。封裝行業的產能需求并非簡單受到襯底和晶片業的“面積”產能影響,也受到具體“單顆晶體”的尺寸影響。即,當小間距LED行業需求更多的0.4、0.8和1.2規格的燈珠,同時LED發光效率穩步提升的背景下, “單顆晶體”尺寸會越來越小。在相同的襯底和晶片面積產能下,封裝行業的“工作數量”卻大幅增加。或者說,2016年三季度的斷供主要是封裝業產能不足造成的。
產能不足的背面是需求旺盛:小間距LED行業為何需求如此旺盛呢?答案也很簡單,價格下降。此輪漲價之前,LED行業已經連續5年降價。2015年P4.0產品半年價格下降4成,2016年初P1.9產品價格跌到25000元/平米,成為最便宜的“大屏拼接產品”——價格下降驅動了需求增長,也帶來了產能消耗的大增。
由上分析可以看到,液晶電視背光、照明市場和LED屏自身的需求增長,是“上游漲價”的核心原因;封裝業準備不足則是最大的直接推手。2017年,上游市場是否還會繼續漲價,也取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互動。
從液晶電視看,2016年大尺寸出貨量增幅很大、整體市場規模也在擴張。但是,2016年下半年的液晶面板的漲價行情,已經暫時中斷了市場繼續擴張的動力。或者說,2017年液晶電視行業對LED產品的消耗增長,很可能是“慣性”化的,而非動力化的。照明行業LED化的發展反而是一個重要變量。這個市場雖然國內部分已經較為飽和,但是全球市場看還處于向上發展階段。小間距LED自身對燈珠的消耗是否繼續快速擴大,則取決于價格和供給的雙向互動。2016年已經有漲價的趨勢,相信2017年其市場波動會更為平緩。封裝產業則在2016年采取了積極的產能擴張,這為2017年市場的穩定提供了基礎。
綜上所述,2017年小間距LED上游市場,不具有價格下滑的“大環境”。即行業認為的2016-2018三年景氣期的預測很可能實現。但是,從波動性看,市場也在回歸理性,2016年三季度斷供事件重演概率比較小、市場大幅提價的空間亦不大。不過,即便預測市場會更為穩定,小間距LED屏企業還是需要在供應鏈上進一步夯實基礎,因為國際企業對產能的爭奪將是2017年的另一個“上游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