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LG夸下海口,說LG大尺寸OLED全球第一的時候,京東方和華星光電都湊過了臉:11月16日,京東方聯手創維發發布國內首款自主面板55英寸OLED產品;同日,TCL旗下華星光電在廣州高交會展示了31寸OLED三聯屏顯示系統。一時間,似乎OLED已經距離“白菜化”不遠!
奇視點:年底時分,三家大廠突然對OLED如此高調,那么OLED現在到底發展到什么階段了呢?
蕭蕭:11月16日的面板新聞,還有一個有意義——紀念意義!友達光電16日舉行昆山第六代LTPS(低溫多晶硅)液晶面板廠量產典禮。這條生產線將是液晶顯示以中小尺寸為目標的最后一條“量產線”了。
或者說,以中小尺寸為目標,在日本JDI 6代線和友達昆山6代線之后,所有新的產能都將是OLED。在中小尺寸線上,OLED已經進入普及前的最后時刻。這一點行業是有高度共識的。
三個典型的例子是,武漢天馬的6代液晶,今年建設到一半調整為了OLED;華星光電武漢6代線的一期工程,實際液晶設備采購量只有原來規劃的半數——今年,TCL在這個廠房里增加了4.5代OLED印刷技術試驗線;今年三星第一條七代線將停產,但是原有液晶設備卻沒能像此前停產的4代線那樣賣出去:信利和TCL都不接手,只出搬遷費都沒人要了,因為這是液晶。
但是,與中小尺寸比較,大尺寸方面OLED還是比較“步履蹣跚”。一方面,量產供給只有LG自己在做,產能有限。一年兩三百萬臺電視機,對于彩電行業全球2.1億臺的市場影響很小。另一方面,印刷技術今年的成績不錯,日本已經開發出20英寸級別的較高解析度的印刷顯示樣品——這進一步增加了OLED大尺寸方向的“投資猶豫”:是延續現在的蒸渡技術,還是等待印刷,這是一個需要到2017年才有結論的問題。
但是,這些情形,不妨礙大尺寸OLED上京東方、華星光電做“技術儲備”和研發。目前消息看,京東方在合肥8.5代線上會優先實驗大幅蒸渡技術——這個技術既可以小量供應大尺寸OLED面板,也有助于京東方成都和綿陽兩條6代線采用“整體蒸渡”工藝。華星光電在取得4.5代線蒸渡技術之后,也會在更高世代線上實驗相應技術。——以8.5代線二分之一切割試驗蒸渡技術,可以滿足6代線整體蒸渡工藝的需求。
當然,三星、LG、TCL華星、深天馬、京東方、JOLED等在印刷技術上的實驗也處于進行時:最快明年可以建設具有產能意義的示范線。
所以,OLED行業的整體階段就是三句話:中小尺寸毫無懸念,已經進入建設高潮、大尺寸在做最后技術選擇、海內外企業技術研發投入都以10億元級別在攀升。
奇視點:由此分析看,整個顯示行業在OLED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在整個行業都行動起來的時候,是不是說OLED已經沒有技術困難,白菜化指日可待呢?
蕭蕭:從產業投入看,LG、三星和京東方都是幾十億美元的在建規模。LG和三星還有已經投產的幾十億美元的產能。僅僅京東方成都和綿陽兩個項目的投資就接近1000億人民幣。全球市場看,現在是三四個1000億的投資在今年和明年要展開。所以,建設角度看,這個行業絕對如火如荼。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說OLED距離白菜化不遠。從技術路線看,如果印刷技術不能成型,蒸渡工藝也能滿足大尺寸的需求。也就是說,OLED全面開花沒有全行業性的“過不去”的門檻。從個別廠商的角度看,OLED與液晶最大的區別在于最終材料的成膜——液晶是灌注、OLED是蒸渡。
但是,對于真空蒸鍍這個技術,既不能看的太低,也不能看的太高:這個技術是液晶制造、光伏太陽能、LED產品等領域大量使用的技術。基礎方面還是很扎實、也很普及化的。但是,到了OLED身上真空蔭罩蒸渡的精度要求卻最高,尤其是大尺寸方面這個精度要求造成了“成品率”問題。
或者說,所有液晶面板企業,理論上都掌握有蒸渡技術:因為這是制造液晶顯示面板的必備技術。但是,解決此技術應用在OLED上的成膜效率、成品質量問題,卻需要慢慢的爬坡。這也是為何京東方鄂爾多斯5.5代線最初采用四分之一蒸渡法的原因:LG的大尺寸OLED路線也是首先實現5.5代的整體蒸渡,然后是8.5代的半幅蒸渡,最后才是8.5代的全副蒸渡。其中,在具體大尺寸蒸渡工藝的應用上,LG最開始是蒸渡兩次:即藍色和黃色OLED;今年才變成蒸渡三次:即藍色、紅色和綠色OLED——且目前是層疊蒸渡產生白光,還不是中小尺寸的平行蒸渡,做出RGB三原色結構。
由LG的路線選擇也可以看出“能蒸渡OLED”很容易,但是保證成品率是難點——所以,LG大尺寸線最初始的工藝是兩層OLED層疊蒸渡,且是半幅8.5代線蒸渡。即盡量降低蒸渡復雜性,以降低缺陷率。
奇視點:就是說蒸渡成品率是OLED大普及的關鍵因素,那么廠商如何突破這個呢?
蕭蕭:突破大尺寸蒸渡成品率,哪怕是6代線成品率的廠家,只有三星和LG。人家視此技術是國家經濟戰略。這決定了,這個技術其他廠商想掌握只能靠自力更生。
如何自力更生呢?就是要真正動手做起來。一點一點積累經驗、掌握竅門。這是繞不過去的過程,更是不可能花錢搞定的事情。不過,對于中小尺寸而言,大家應該有足夠的信心。至少6代線采用二分之一蒸渡技術,成品率基本門檻并不高。8.5代采用白光技術和半幅蒸渡,其突破起來也應該是一年的實踐就可以摸索到竅門的。
奇視點:現在京東方和華星都在展示和推OLED產品,這是不是說我們距離韓國企業的差距更小了呢?
蕭蕭:從技術程度看,京東方的55英寸產品距離LG的時間差,差不多是3年左右。華星的差距會更大一些。但是,技術進步這東西有顯著的“后發優勢”——后來者往往目標明確,不走彎路,且有成熟的產業環境,這樣后來者進步起來會是開拓者的兩到三倍的速度!
個人觀點是,國內OLED追趕韓國的時間差,應該可以控制在1.5年。
但是這只是技術差距,產能差距是另一個事情。三星七八年前就在量產小尺寸OLED,LG的大尺寸也有三年時間的量產了。這些積累起來的工廠能力,不是一兩年就能超過的。OLED的工廠建設周期,現階段不可能低于2年。
后面這個產能差距也有一個對本土企業有力的優勢:即在柔性OLED,以及未來的印刷OLED上,韓國企業也在第一次產能建設階段——我們和他們的距離只有半年到10個月。
奇視點:看來OLED上,本土企業是有望趕上韓國了。在顯示面板行業,臺灣和日本實力也不容小看,為何二者在這方面的發力比較少呢?
蕭蕭:這個問題簡單,研發和建廠都需要錢!臺灣和日本現在沒錢做這個。
此外,臺灣面板雖然產能不小,但是他的發展思路就是為日本產業鏈做配套。或者說上游產業環節、下游需求環節都還不如后起的大陸地區。這是臺灣省“淺盤子”產業的特點。這樣的產業要升級,他的困難還是比較多的。
日本方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錢”。從CRT、等離子顯示、液晶顯示到目前OLED顯示,在上游設備、材料等方面,產業鏈真正健全的國家只有日本一個。韓國現在也只是半數自主而已。大陸地區更慘一些。至于臺灣省,似乎壓根沒想過更高的產業鏈環節。這樣一個產業鏈技術對比,其實決定了大陸和韓國OLED產業還是需要和日本合作。日本現在只是因為錢的問題,在投資最大的面板這個環節做不來。并不是說日本OLED整條產業落后——相反,從上游看,他們是很先進的。
但是,日本先進的面板設備和材料上游產業鏈也有一個問題:很多產品歐美有替代品。韓國和大陸地區對此的選擇往往是,歐美更好的一定是用歐美的,歐美和日本品質一樣價格相當的也用歐美的,只有日本卻是品質更好或者更便宜才會采用日本配套——因為大家都知道,日本產業鏈的健全,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例如在蘋果手機面板上,日本和韓國已經打的不可開交。
奇視點:如此看來OLED短期就是陸韓之爭,這種局面對消費者有利嗎?
蕭蕭:消費者需要的量大價低,即競爭者越多越好。但是,很多時候那些投資巨大的項目,只能部分巨頭來做。大陸地區的好處是融資市場比較活躍,過去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積累起來的資本急需新產業來釋放。同時,大陸地區自己的內部需求和外向型經濟的需求,構成了全球最大的顯示終端產品內需市場和出口市場。
這兩個可以說是我們最大的優勢。這也是液晶顯示上,京東方、華星、天馬后來居上的本錢。這個本錢決定了雖然表面看是陸韓之爭,但是大陸地區廠商數量并不少。消費者也不用擔心市場過于集中和壟斷。反而是,在本土供給效應下,OLED時代,國內消費者可能是全球最幸福的消費者了。
奇視點:那么您看國內消費者什么時候能大量幸福的用上OLED呢?或者說這個技術何時真正“白菜化”呢?
蕭蕭:兩個時間點,手機產品上2018年就是大爆發!電視產品看印刷工藝的進度,如果明年的研發都順利,2019-2020年就會迎來大爆發。時間節點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