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青島。在海信一年一度的媒體開放日上,集團總裁劉洪新為海信B2B業務的品牌傳播語和視覺符號揭幕。今年1-9月份,海信B2B類公司銷售收入占比為27%,利潤占比達38%,與家電板塊構成了相得益彰的產業結構。受此帶動,海信集團同期實現銷售收入785億,同比增長6.53%,實現利潤53.6億,同比增長53.31%。
不過,劉洪新仍自嘲:海信是一家又“笨”又“慢”的公司。
所謂“笨”,是海信不跟風、不投機、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專注技術的創新,追求穩定的業績和持續成長。所謂“慢”,是海信不走捷徑,發展的故事永遠波瀾不驚。
然而,在以技術和質量為核心訴求的B2B業務板塊,沒有“笨辦法”和“慢功夫”,就不可能形成積累,也不可能形成中國企業的獨特優勢。海信已經形成發展優勢的幾大B2B業務,無不是經過10年以上的積累。
科技業務“品牌化”讓海信的B端業務浮出水面:城市智能交通,光通信,寬帶接入網,商業POS機,醫療電子……今后這些業務將以統一的B2B業務板塊形象在公眾面前亮相。
從家電業務起步,到今天高科技板塊多面出擊。海信的產業結構變革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這是偶然還是必然?針對該問題,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給出答案:正是技術這個基因驅動了海信的產業變革。
以海信光通信為例:今天,光通信器件已經開始普及10G PON的產品,但這項技術海信早在2008年就已經研發成功,當今年開始普及八年前的技術時,海信已經突破了100G SR4光模塊產品的研發,并在5G產品上提前布局。2003年,海信成立光通信公司,沿著技術路徑十余年積累,在今天迎來急速增長的市場空間。從2015年開始,微軟、FACEBOOK等紛紛在建大規模數據中心。而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數據中心就需要10萬個以上的高速光模塊產品,這恰恰成為海信增長動力的源泉。
1-9月份,海信B2B類公司銷售收入占比為27%,利潤占比達38%。今天的海信,家電板塊和科技板塊相得益彰;通過互聯網的應用,開創出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用經濟學家的話講,是“在產業結構合理化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
未來,海信的產業架構是由點到面的:從家庭到社區再到城市,這就是海信產業發展并最終合圍的路徑。以通訊產品和家庭智能終端為入口,海信將以技術聯通社區,服務于整個智慧城市。以智能交通、醫療電子、光通信等產業的未來前景和海信目前的市場表現計算,海信或將再造一個千億級企業。
劉洪新用“T”型模式詮釋海信的變革——即用技術帶動業務(T既代表技術technology,也代表發展的路徑形態是以一個基礎市場為橫線,以技術為縱線推動消費升級)。
劉洪新說,也許今天海信拋掉了短暫的、時髦的跟風,明天將收獲長期的、傳承的事業。
左手是C、右手是B,海信遇到一個美好的時代。
最后,在媒體開放日的問答環節中,海信集團總裁劉洪新為自己打出了一個剛剛及格的60分的評分。一個帶領集團創下年銷售收入近千億的領導依然能保持對企業、對自己的高要求、高標準,不驕不躁的平凡心。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劉總裁的引領下,海信將會翱翔得更高、更遠,一個嶄新的千億級企業也即將全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