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大象也要螞蟻做舞伴
單純制造的成長瓶頸:這樣一個話題正考驗著整個中國的經濟。作為50年歷史的老國企,長虹也不能例外。如何跨出“制造飽和”的成長陷阱,實現產業的升級,長虹將未來重新定位在:互聯網概念下的“終端+應用+服務”。
7月28日,長虹 “智慧社區下的智慧家庭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長虹OTO社區生態論壇”如期舉行。作為長虹智慧產業戰略落地的一個載體,智慧社區和智慧醫療已經從藍圖走向具體的項目業務,長虹智慧化戰略的升級路徑也日益清晰。
沒有成熟的模式,自己來探索
用1億元的投資,三個月撬動超過了1000個社區,10億元配套資金,形成覆蓋重慶、成都、綿陽、西安、蘭州、北京、上海等多個地區小區物業的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并與上海支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天天快遞、上海云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地方醫院、物業等眾多單位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里談論的不是互聯網大佬的新業務,而是長虹點點幫科技有限公司。
“我們談論了太多的智慧家庭:但是,一個家庭卻不構成‘社會人’獲得的基本生存空間范疇。如果智慧家庭的產品離開了‘家庭’,在家庭空間之外就失去了很多功能和作用,那么也就談不上智慧社會”。所以,長虹重新定義了家庭智慧化的起點和終點:將社會智慧化看做平臺,家庭和個人智慧產品則是終端——那么,誰是中間的紐帶呢?答案是社區。
社區是人活動的基本空間單元。人的衣食住行雖然依賴于家庭,但是更多的時候是通過社區完成的。只有社區實現智慧化,才能撬動從個人家庭端,到眾多社會公共資源的全程智慧化鏈條。
正是在這種科學判斷的基礎上,點點幫獲得了初步成功:以社區和社區服務的智慧化為中心,扣住物業和業主的雙重主體,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智慧化的連網成片體驗,徹底打破了傳統智慧家庭概念下“智慧走不出家門”的瓶頸。
“你看,現在關于智慧家庭的安全產品很多。但是,家庭安全實際上是依附于社區安全的。家庭能得到的最近距離的安全力量支持,也只能來自于物業的安保和技防系統。這樣分析,就可以看到智慧家庭和智慧社區的緊密程度”——長虹點點幫的研發人員,將安全作為第一個突破性的社區應用,已經獲得廣泛的成功和認可。
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智慧化要以互聯為前提
如果企業的目標是智慧化的社區安全管理網絡,那么還可以做到軟硬件的閉環。但是,如果客戶換成醫院呢?醫院的強技術服務性質、業務開放性質直接決定了,沒有任何互聯網企業能做到對醫院、醫療智慧化的“大包大攬”。——實際上,智慧社區也不僅僅停留在安全概念上,例如物流、醫療、車位這等公共資源管理等都會容納進來:這是一個依靠單一企業無法滿足的巨大需求。
長虹智慧化戰略從一開始就選擇了開放共贏的思維。長虹是“一個龍頭”,后面必須有千軍萬馬:“我們長虹講的智慧化,不是讓大家推倒重來,而是對現有條件的改造、提升和升級”。長虹通過開放的PPI協議,可以實現與任意第三方系統、部件、產品的數據聯通、業務共享和互操控。這是體驗、成本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長虹的智慧戰略,不是要多賣掉長虹品牌下的“智能產品”,而是要從根本上提供一個可以容納任何智慧產品的業務生態。智慧社區是如此、智慧家庭、智慧醫療,乃至智慧社會的自然結構本就是多元的:不是長虹比別人聰明,而是長虹更尊重消費者的價值和自然規律。
重構企業價值,大塊頭要身段下沉
互聯網技術正在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結構。例如此前人山人海的長虹工廠,現在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冷冷清清”的氛圍下,無數產品就被制造出來。
美國學者對此現象指出:人類制造和社會運行正在趨向于“為零的邊際成本”結構。即制造差異性在日益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的價值必須被重構。硬件核心固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基于應用的創新才是企業的未來所在。
以前,長虹研發一款產品針對的往往是一類人群,長虹和消費群體的接觸亦需要通過無數中間環節。但是,互聯網賦予了長虹一種新的存在狀態:你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直接接觸任意一個消費者、客戶。這意味著什么呢?長虹的價值從服務一類,一大群人的共性,要向服務一個人、一個獨立家庭的個性轉移。
實際上,這是長虹自己的智慧化和互聯網化問題。“如果你要做好智慧產業,自己就要先智慧化,至少要先樹立起領先的智慧化理念”。此前,長虹通過產品的售價與成本的差實現利潤;而服務化之后,長虹將更多的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持續使用創造價值:這有點像現在的手機運營商——不是將通信網絡賣給消費者,而是在消費者使用的時候產生費用。
互聯網技術是制造業服務化的基礎,也是催化劑。將硬件智能化、并置于智慧網絡中,從硬件、軟件、內容和服務的實際使用中獲取價值。長虹已經做好與每一個消費者和客戶親自打交道的準備。
探索不容易,創新使企業年輕
1億,對于長虹的身軀而言并不多。但是拿出這么多錢給一個完全嶄新的業務團隊和項目,而且是制造業之外的項目,長虹也需要勇氣。
如何使得長虹這樣一個50年老企業能跟得上時代步伐,一直保持年輕,這是長虹能持續發展的關鍵。勇于在實驗性項目上做出大膽的投資,并對嶄新的產業理論報以革命性的熱情。放下所謂的行業龍頭的老資格,向小孩子一樣用充滿渴望的目光欣賞每一個新的點子。這是長虹真正年輕的血液。
智慧化的互聯網社區、家庭和無數新奇產品,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實踐。而且這項實踐不同于任何以往的單一產品創新:智慧化必須置于無窮大的網絡中、無窮多的個體消費者之下,才能帶來體驗和價值。對于這等創新,恰需要長虹這樣的巨頭挑起重擔,去爭做社會智慧互聯網的龍頭。
大象跳舞已經很難,何況舞伴還是螞蟻。面對產業結構、服務對象、市場關系、營銷文化、生態隊伍……等等領域的無數巨變,長虹也未曾有過必勝的把握。然而,英雄多出資亂世:從服務某一類的消費者,到服務每一個人、家庭、社區,長虹要爭當這互聯網+的英雄。這作為國企的長虹的根本宿命,更是中國制造的未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