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中國老教授協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北京市教育學會主辦、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獨家承辦的“2015互聯網+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舉行。1400余名來自全國各級各類教育領域和教育機構的領導、教育管理者、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專家、學者及相關企業負責人參加了論壇。
2015互聯網+教育高峰論壇強大的嘉賓陣容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互聯網+”已成為順應形勢、指導各方的響亮口號;ヂ摼W與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給當今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形態,必將引領社會、經濟、技術、文化乃至政治的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原北京市教工委書記、新華社副社長徐錫安主持開幕式并致辭。徐會長在開幕式上指出:“當今社會文明的進步、科技的進步要求我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在開放的時代辦出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國家、政府、學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要面對的新課題,也是肩負的責任。”
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徐錫安主持開幕式
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龍莊偉在致辭中表示,互聯網大數據新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英勇之意,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
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龍莊偉致辭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瞿振元會長立足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出發,指出建設好在線開放課程,必須有“三大”,即大視野、大格局與大繁榮。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瞿振元會長致辭
在有高度、有格局、有視野的致辭之后,中央電視臺梁艷主持論壇主題論壇環節。
中央電視臺梁艷主持主題論壇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先生以《移動互聯時代的教育發展》為主題,闡述了他眼里的互聯網+教育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它應該使教學更輕松,學生互動更加到位。他還認為,移動互聯和智能設備將給教育行業帶來以下幾方面的變革:第一、優質教育資源在中國毫無障礙的共享。第二、學生倒逼老師。第三、大量的教育資源會全部免費,這是一個互聯網必然的現象。 一個人的成功和教育的成功,最重要培養學生理想力、專注力、控制力。
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論壇做主題報告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以《擁抱“互聯網+”,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步伐》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提出擁抱“互聯網+”,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步伐,需要突出以下重點:系統培養人才、完善制度標準、創新培養模式、開發優質資源、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管理水平。
教育部職成司巡視員王繼平做主題報告
來自華中師范大學楊宗凱校長以《互聯網+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創新》為題。他認為,技術促進教學創新主要從以下方面實現:理念創新,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 模式創新,突破傳統課堂邊界。環境創新,建立合作學習室。方法創新,云環境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評價創新,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展望未來,他期望未來教室將是基于物理空間、資源空間、社區空間整合的先進教室;未來教師將面臨21世紀教師角色轉變;我們的教師不僅僅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我們培養未來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的導學者、課程的開發者、教程的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未來教育將是開放的教育生態系統。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 楊宗凱做主題報告
在專家、學者演講之后,來自產業代表——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錢瑞先生從產業的角度,論述了競業達在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探索。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錢瑞闡述企業對互聯網+教育的實踐探索
企業如何看“互聯網+”?他認為,互聯網化教室,應該擁有充分的互聯網這種特征,比如充分的人與人連接、資源分享、充分互動,能夠讓教與學能夠實現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和個性化,能夠實現課上和課下的充分的連接,這些特征應該是能夠把課堂教學,把傳統的教室,互聯網化的一個方向。
如何讓現在傳統課堂或者傳統的教室能夠實現互聯網化?第一,在技術架構上要支持互聯網化的應用,這個技術架構就是智能硬件。他實現了設備和人的連接,信息和設備的連接,實現了應用化的生態,所以智能硬件是互聯網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第二,基于移動設備,根據課堂教學需求,創新教學模式,比如說移動教學、互動教學、研討式教學,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移動的設備,多角色移動設備的連接,多個移動設備的連接就可以創新出很多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
基于以上認識,互聯網教室是以智能硬件為核心,移動應用為平臺,用云、大數據做支撐,構建教與學、課前、課中、課后,教室內外,老師、學生、家長、學校多個緯度的教學的應用生態,這是競業達對于互聯網教室,教室互聯網化的實踐。
論壇外的互聯網教室解決方案引關注
來自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員以《消費觀引導下的廣義教育資源供給與服務》為題,李奕委員以雅斯貝爾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為開場引出了什么是教育。從基礎教育從業者和省級教育決策者雙重身份,詳細且生動講述了關于使教育消費的思考、移動互聯網下的廣義教育供給及在實踐中的探索,特別是中觀、微觀和宏觀的探索。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李奕委員做報告
來自北京開放大學胡曉松校長以《“互聯網+”國家戰略下的教育變革》為主題,在對互聯網+教育的趨勢與思考中,他指出了“互聯網+教育”的現實挑戰表現為:教學性缺失、學習性缺失、學習支持服務的不到位、教學模式研究與創新的不到位、技術的引領與支持不到位等。
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胡曉松做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茂松以《清華大學的MOOC實踐》為題目,講述了從學堂在線看慕課在中國的實踐及學堂在線大數據分析初步。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 孫茂松做主題報告
下午分別舉辦了基礎教育分論壇、高等教育分論壇、職業教育分論壇,三場分論壇更具體、更實際從實踐的角度講述了互聯網+教育的研究、思考及實踐成果。報告人有各級各類知名學校的校長、教務管理部門負責人,有在教學一線進行教學和教改實踐的教授、教學名師和特級教師,有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的教育領域和機構的信息化建設部門負責人與專家等。
首屆2015“互聯網+教育高峰論壇”搭建了一個教育領域政府、學校、企業、研究機構領導、專家的高端交流平臺,從全方位的視角,共同研究“互聯網+教育”對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模式等的深刻影響,探討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言獻策,通過分享前沿觀點,共享實踐經驗,推動建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