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研究數據顯示,國內高端大屏工程和視頻墻市場,在2015年3季度,交出了不錯的答卷。市場營收與2014年同期相比已接近持平,結束了自2013年2季度以來的持續兩位數下跌局面。分析認為,行業階段性拐點已經出現。
2013年開始,國內高端視頻墻行業遭遇了長達27個月的低迷。業內眾多元老紛紛表示:“十余年打拼,從未如此‘痛苦’”。
平均每年3成的營收下滑,1-2成均價下降,壓縮的不僅是行業規模和利潤空間。甚至,也壓制行業信心到了歷史最低點。這波次行業危機的核心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此前09年開始的四萬億政策刺激計劃的市場透支作用,這是主要方面;第二是競品技術的興起,打亂了原有產業價值結構,這是次要部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國家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美元洪流”,以及國內市場快速觸底風險的共同作用下,不得不出臺空前規模的“積極刺激性貨幣政策”。這引導了國內經濟一波超前的發展。其中,高端視頻墻市場從中受益頗豐:從交通行業到社會管理、從工業產能到安全反恐應用、從科技與文化創意到城鎮化建設……幾乎每一個領域都保持了較快的需求增長。
但是,強刺激政策總是要退出的。幾乎與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同步,2012年下半年國內大屏視頻墻市場就進入一個以“存量消化”和“超前泡沫擠出”為特征的轉型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新項目數量減少、規模壓縮、指標降低,行業在過去數年積累的慣性和產能過剩壓力下,不得不持續推動系統價格下降。兩方面的變化綜合作用,造成了高端視頻墻系統市場在2013-2015年的持續萎縮。
與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同步的是,液晶拼接墻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市場比例提升,進一步壓縮了行業產品單價空間;2014年開始小間距LED異軍突起、在超高端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競價壓力,再次對市場利潤空間落下牛刀。這種市場競品技術的選擇性沖突,加劇了本已經處于“相對過剩”和“低谷”中的行業下滑速度。
分析這一輪行業低迷,可以得出如下模型:即大屏視聽行業的增長依賴于寬松經濟環境下,特備是寬松貨幣(或者寬松的財政政策)環境下“基建投資”的增長。在經濟“去過剩階段”,或者貨幣緊縮階段,大屏市場則呈現出下滑趨勢。
09年國家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出,有兩個必然因素:第一是美國量化寬松帶來的全球美元熱錢和流動性過剩,這種美元過剩必然導致國內貨幣與財政政策的調整;第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特別是國內出口經濟的沖擊,必然要求國內貨幣財政與經濟政策以寬松和刺激為主。
而類似的宏觀經濟環境是否再現,就會成為大屏行業這個依賴于“基建”的產業,是否能夠復蘇的信號。
2015年以來,在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上,寬松的意味越來越濃:一次次的降息、降準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改革、對外合作和開放、財政赤字的放寬就是最顯著的信號。
僅2015年前三季度,央行已經5次降息降準。這讓人們有點嗅到了08-09年的金融政策的味道。貨幣與財政政策從寬緊適度略從緊,到適度寬松略從寬的變化,體現了國家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明朗;以能源、礦產和農產品為主的大宗物資造成全球輸入性通縮加劇;以及美元加息預期背景下,穩增長保轉型,防止經濟硬著陸為目的的科學調控手段的緊張密運用。
目前,基本的理論是,國內經濟的根本任務是轉型升級。但是,保持一定底線上的增長(6.5%),是經濟能夠轉型升級的基礎。以增長換時間、空間,促進轉型升級成為了空前的政策共識。業內人士預計,這必然興起一波新的“基建”高潮,有利于大屏行業的復蘇。
一方面,貨幣與財政政策進一步寬松,另一方面,地方債置換工作穩步推進,同時以PPP為核心的新“基建”融資方式持續推進。這三點為“基建復興”提供了可持續的“現金流”支持。
“基建”不僅是地方政府的穩增長神器,也是全球性的穩增長神奇。投資——消費的循環中,抑制下滑趨勢,必然需要加入全新動力。而這個動力往往是以投資為核心的。而投資中的基建,既可以積累下客觀的社會公共財富,又不會造成既有的工業產能過剩,同時且具有長期性的穩定收益。所以,但凡要談穩增長,就必須要談“基建”。——基建,某種意義上既是投資,也是對大宗工業品的消費。
但是,區別于上一輪4萬億政策,這一輪的“穩增長”將有其新規律:首先,投資方式更為市場化。降低政策性和純政府性行為,將舵手交給市場,讓市場決定方向,可以有效避免融資風險、政府債務風險,尤其可以避免“方向性”失誤。第二,這一輪的穩增長是“全球命運共同體”,是在一路一帶和產能合作框架下進行的:簡單說就是,不僅是國內,還包括國外。第三,“軟基建”的比例會更高。什么是軟基建呢?其實就是信息化和科研、文化基礎設施。這部分投入是“經濟升級”的直接啟動引擎。
正因如此,才有所謂上一輪4萬億,這一輪10萬億的傳聞:這個傳聞雖然并不科學,但是卻指出了此輪經濟刺激必然與上一輪不同。即,這是海內外的共同刺激、是穩定與轉型升級的同步刺激、是市場手段發揮更多作用的“自主調節”。
這些特點決定了,這輪經濟政策調整下的“大屏行業”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因此,2015年三季度大屏行業表現出的營收回暖不是“平均化”的,而是有所選擇性的。那些實力更強、更善于把握新興機遇的企業將首先受益。
嗅到“基建”大餐模式的開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成功把握這個機遇卻不容易。現在大屏企業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要認真思考:
第一, 無論基建如何復蘇,一二線城市、較發達地區大屏應用都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即“該有的都有了”。如果僅僅是解決有無問題,那么已經無法啟動新的客戶項目。或者說,大屏行業必須要在“應用價值”上玩出新花樣。用行業領導品牌威創的話說既是“可視化”時代,如何把握住客戶不斷進化的新需求。
這一部分市場的變化,既是上面提出的“軟基建”的概念——不再是鋼筋水泥為主,而是信息高速公路、智慧化應用體系、科研與文化基礎設施這些主要和“數字”打交道的方面,增長出的“大屏新需求”。大數據、云計算和大屏的結合,是“偽飽和”市場創新的空間和財富機遇所在。
第二, 面對純增量的“鋼筋水泥”市場,大屏企業也不可能在簡單復制以往的模式。因為這些增量市場主要存在于兩個領域:1是海外市場,2是三四級城市,甚至是鄉鎮市場。這些區域經濟基礎、人文基礎、應用需求、財政能力都與一二線城市不同,這必然要求大屏企業提供“適合”新增市場需求的產品和功能。
在純增量領域,大屏行業也不可能在簡單復制此前一二線城市的產品:或者說,這一部分市場大屏行業現在手里“沒有現成”的方案,需要大屏企業“走進基層、深入實踐”重新研發解決方案。
第三, 這輪新的市場機遇,風險更大。為什么如此說呢?因為這是一輪“升級”為主的市場機遇。大屏行業自身要升級產品、技術、發展新型價值點和需求點,這些創新工作面臨風險;更為重要的是“新基建”自身也面臨風險。
上文提到,這次新基建的幾個重點,如更為市場化、擁有更多的國際化部分、軟基建比例較高,這些方面其實都意味著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變。這種變化成敗如何、成本如何、耗費多少時間都是未知數。比如,一路一帶的基礎設施建設,就可能面臨極端宗教、極端環保組織、國際政治環境的干擾。再比如,智慧醫療體系,雖然大的共識已經達成,但是如何實現、誰來主導、投入產出模型等等,很多細節均待摸索。
這實際上導致大屏企業,單純賭注某一行業、某一類工程時,可能面臨更加復雜的不確定性。大型企業可以依托進入更多行業和市場領域,實現總風險的對沖。但是,對于行業內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這個風險的化解頗需要智慧和能力儲備。
總之,大屏企業的這輪機遇不是簡單的“摘桃子”那么簡單,而是一輪產業格局重構的“戰略升級”。尤其是在液晶/DLP/小間距LED三大技術,多元化廠商陣營的協同競爭下,市場“餡餅”被誰吃下將擁有巨大變數。
與大市場共舞,大屏產業要在升級中復蘇
2013年開始的大屏行業低谷表明一個基本道理:大屏行業的命運更多的被時代格局所左右。因此,也只有能融入時代大格局的大屏企業,才能在風浪起伏中游刃有余。
液晶、DLP拼接、小間距LED、激光顯示相互競爭,這是大屏顯示系統內的基本格局。多元化技術路線,必然導致客戶認知的多元化、競爭企業的多元化。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信號處理設備上,云端技術、IT設備,與傳統專用設備之間的市場競爭早已展開。在面對這種比較復雜的行業內部格局時,大屏企業是急于站隊、做精一點,還是多頭并進、多點開花,亦或者有其它路線圖,需要從業者認真考略。
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化、高速互聯網和無線互聯網,這是大屏應用所面臨的基礎產業趨勢。大屏自身屬于電子信息化系統,電子信息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必然在大屏行業中有所體現。這方面,典型的問題是大屏顯示企業要不要做集成、要不要做軟件,如果要做如何與傳統硬件價值平衡、如何與合作伙伴構筑良性生態?
中國經濟轉型,內需驅動力漸起;中國制造轉型,智慧和自動制造技術走起;海外市場日益多元化,產能、技術走出去成為主流;新貿易規則不斷涌現、國際經濟規則面臨調整……這些是大的市場趨勢。大屏企業如何把握住“中國經濟增量點”,占領新領域,甚至更多的走向國際市場,拓展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甚至IP經濟的全球業務結構,已經是行業龍頭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智慧化,互聯網化的社會生活和政府服務、數字化的社會管理、極端群體事件和恐怖主義安全問題、二孩政策的落地……這是大屏行業所面臨的“社會性、文明性”因素。大屏系統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與地位,他的物質屬性、倫理屬性是什么?這些問題雖然與企業日常經營無關,卻是企業長期戰略制定的基石。
總之,在變革中發展、在變革中復蘇,以升級為主題實現產業復蘇、借助穩增長的政策工具實現自身產業升級、搭好“中國經濟順風車”,是大屏產業這個“強基建依賴型、強政策依賴型”產業要思考的根本問題。
2015年3季度,大屏行業已經創造出2013年2季度以來最好的季度同比報告,市場已經接近由跌轉升的臨界點。大屏企業現在更需要多積蓄力量,而不是在低谷中彷徨,因為黎明已經在悄悄招手。